“我要吃凉皮,不辣的!”笑笑这个要求让我有些猝不及防。
看着小朋友吞咽着凉皮,偶有几条在嘴角顽皮弹跳,记忆里的凉皮也就跟着翻腾起来……
独山子二小旁有个红星商店,一张白布四角分别系在店门口的几根水泥柱搭起一个凉棚
棚下,一张方桌,几个条凳,一辆加装了玻璃橱窗的平板车停在一旁。一个简易的凉皮摊就这么落成了。
摊子不大,却很快在小城里有了知名度。方桌不多久就显得有些局促,饭点时小小的摊子常被慕名而来的食客围得里三层外三层。
“老板一碗凉皮,多加面筋”
“我的不要辣子”
“不加香菜”……
“ 行,知道了”
搭话的正是凉皮摊主,一个40岁上下的短发中年妇女。答话的同时手下的活计早已开动,麻利的将一整张圆形凉皮对折再对折,之后操刀把凉皮切条。切出一份的量后装碗,用汤勺在三四个塑料调料罐里各舀一勺汤汁放入碗中,最后在根据顾客的要求加辣椒和香菜。
就这样一碗凉皮很快便上桌了。
黄澄澄的凉皮,几块四方的面筋点缀其上,用筷子将那层的辣椒、芝麻粉、花生沫、香菜和(huo)着神奇配方的汤汁搅拌均匀的过程,不亚于做一次小型的化学实验。
蒜汁的辛辣,老醋的酸爽,芝麻花生的喷香,被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蘸了汁水的凉皮显得愈发透亮,入口后十分劲道。面筋也因为吸饱了各种调料和汤水变得更加精彩!
喜欢将面筋深深地藏在碗底,待整碗凉皮下肚时再将面筋放入口中……仿佛那滋味才是一整碗凉皮的精华所在!
无论顾客多少老板总是一脸的波澜不惊。
只是在食客吃完时麻利地收拾碗筷,趁客人吃饭的间隙磨磨刀,而磨刀石就是一旁的水泥石柱,时间久了柱子上留下几道清晰的刀痕。
那时的凉皮有着和那个时代一样朴素简单,初看时除了凉皮面筋再无其他。
好在除了朴素之外它也兼具那个时代另一个特点,“实在”。五毛钱一份的凉皮竟然够我和姐姐两人共享。
有时为了能吃到凉皮,中午在家里故意吃个半饱,溜到凉皮摊上来个半份凉皮慰藉口舌。
没几年老板租了间门面房,门口挂起了招牌,“福星凉皮”。
依旧有一波忠实食客追随而至,我和姐姐也在其中。甚至在冬天里也要去店里刺激一下味蕾,切好的凉皮用加热的汤汁一浇,吃到嘴里竟是另一番美味!
日子久了吃凉皮似乎成了一种习惯,哪怕在外上学的日子也会和几个朋友在学校附近找寻记忆中的味道,却每每差强人意。
千里之外工作的姐姐更是一度托回家办事的熟人从家里空运一碗凉皮,一套上百的块的保鲜碗里装着价值几块钱的凉皮远渡千里,至今这事儿还是家人闲暇时的笑谈。
一碗凉皮,在我们这代独山子人心中始终占据着特殊的一席之地,不经意就被撩动到记忆深处那根特殊的神经。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10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