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斯是当年参与晋阳之战的魏桓子的孙子。公元前446年,魏斯继承了晋国魏氏领袖,并且在赵无恤死后继任了晋国正卿。不过,此时的晋国已经名存实亡,赵、魏、韩实际上早已分家单过了。
家虽然分了,但是魏氏肩上的担子一点也不轻。魏斯执掌魏氏以后,首先面临两个非常严峻的问题。
第一个就是魏氏政权的合法性问题。
虽然赵魏韩三家实际掌控晋国已有很多年,但以臣子身份瓜分国家并独立建国,在当时是前所未有的事情。
这是个还没有人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的时代。宗法制和礼乐制度此时已经经历了六七百年的漫长演化,早已在人们的心中根深蒂固。在人们心中,君是君,臣是臣,你当曹丞相,可以;但你若想把这国家改朝换代,那是会有人跟你死磕的。
合法性这个东西,说起来有点虚无缥缈。但他是人们心中的一杆秤,如果不能很好的解释合法性问题,那么所有人都会怀疑你老魏家凭什么当这个家,人们的思想就会陷入混乱,思想乱了行动方向必然会乱,那这个国家就无法形成合力。
在这乱世之中,不能攥成一个拳头往外打的国家,往往就是等死。
魏斯面临的第二个问题,是魏国的地缘格局。
瓜分智氏封地的时候,魏氏分到的土地不少,但魏氏的核心地带始终是在运城谷地,这个地方三面大山、一面黄河,可以说是易守难攻,但这块地太小了,很容易被人闷在谷地里出不来。
就比如后来的秦国,关中四塞之地,把函谷关门一关,谁也进不来,屡败各国于关下,但秦国打通出关的路也是废了老鼻子劲了。
再放眼往四周望去,好家伙,没一个是好惹的软柿子。
西边的秦国,怀着满腔仇恨一直虎视眈眈;北边的赵国,占据地利优势居高临下;东边的齐国,老牌强国、底蕴深厚;南边则是新兴的韩国和沃野千里带甲百万的楚国。总而言之一句话,四面强敌、四战之地。
无论是从政权稳定,还是从生存发展的角度,魏斯都必须有所动作,而且时不我待。
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位列“孔门十哲”(孔门十哲是指孔子门下的十位学生,即:颜子、子骞、伯牛、仲弓、子有、子贡、子路、子我、子游、子夏的合称,受儒教祭祀)。子夏很聪明,经常会有一些独到的学术见解。有一次子夏请教孔子《诗经》中的一句诗:“‘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是什么意思?”(美的笑容,酒窝微动;美的眼睛,黑白传神;洁白纸上,灿烂颜色)孔子回答说:“绘事后素。”(意思是,先有白色底子,然后才有绘画。)子夏立刻举一反三得出结论:“礼后乎?”(礼乐产生在仁义之后)孔子对他的才思敏捷大为赞赏。
孔子去世以后,子夏继承和发扬了儒家学说,后世研究五经的人认为儒家的经学最初主要是从子夏一系传授下来的。除了传承,子夏也有自己与时俱进的学术思想,提出了“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思想,主张“做官取信于民,然后才能使民效劳”。他还认为:“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君子不仅仅是温文尔雅,还应该有一定的权术和心机。从某些方面讲,子夏的一些思想已经有了法家思想的一些萌芽。所以才有“孔子说礼法,曾参取礼,子夏取法”之说。
与曾参培养的掌礼之儒不同,子夏培养的是经世济用之儒,对于谋求进申为官的学子们很有诱惑力,子夏也越来越有影响力。另外,子夏是孔子的学生中比较年轻的一位,他比孔子小44岁,等子夏也老了以后,他的很多同学都已去世多年。子夏俨然已经是当时士人的灵魂宗师。
魏斯亲自拜子夏为师,这让子夏很是感动。帝王之师是儒者追求的最高荣誉。孔子带着三千人的大型学术团体游走列国多年,在有生之年却从未获得如此崇高的礼遇。子夏是第一个享有国师名号的士人。
魏文侯拜孔子学生子夏为师,也标志着士人阶层正式登上政治舞台的中央。
在魏文侯的支持下,子夏在西河开课讲学,形成了著名的西河学派,魏国也隐隐然后成为了中原各国的文化中心,连孔子故里的鲁国也黯然失色。
子夏继承了孔子的有教无类,魏文侯也要求西河学派收取学生不分贵贱,越来越多的士人因此来到魏国求学。这些士人学成出师后,一般自然而然地留在了魏国,并为之效力。就跟现在很多人大学毕业以后,就留在当地工作一样。
子夏在西河没过几年就去世了,但他的影响长期存在。子夏带给魏国的文化软实力,是后来魏国称霸百年的重要支撑。
质疑魏国政权合法性的声音也在悄然间消失于无形。
魏文侯从西河学派中笼络了一大批人才,李悝,吴起都出身于此。此外,他还发掘了乐羊、西门豹、翟璜等一干人才。
尤其是李悝,他在魏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变法,是战国变法的第一人。后面的商鞅变法,吴起变法全都是从这里学的。
李悝任魏国相,这是士人第一次执掌国政。
士人阶层要开始搅弄风云,影响时代大势了。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12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