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卷烟厂,位于合肥市长江西路651号,国有大型卷烟企业,隶属中国烟草总公司安徽省公司。
合肥解放后,民国38年(1949年)8月巢湖军区卷烟厂随军迁至合肥月潭庵(今桐城路)。1952年移交合肥市,易名合肥建新烟厂,迁址卫衙大观。1964年执行国民经济调整方针,烟草工业实行托拉斯管理体制,将地方国营安庆长江烟厂、六安裕民烟厂、肥东烟厂和公私合营寿县久福烟厂并入,改称合肥卷烟厂,厂址迁至西郊十里庙原安徽省印刷厂旧址至今。
〔企业规模〕
1964年组建后,原安徽印刷厂征用蜀山乡十里庙土地146.25亩移交该厂使用,当年兴建烟叶仓库1044平方米。1965年兴建办公楼2000平方米、宿舍1000平方米。1966年兴建车间5277.04平方米。1968年完成建筑面积4110平方米,主要是车间、仓库、锅炉房。“五五”期间先后征地24.49亩,完成建筑面积1.78万平方米,主要是职工宿舍和集体生活用房。“六五”期间先后完成建筑面积1.79万平方米,其中车间8000平方米,其余为职工住宅楼。1984年,租用十里庙和当李村土地102亩作为烟叶堆场,每亩年租金400元,后经市政府批准征用。“七五”期间先后完成建筑面积5.47万平方米,其中生产性建筑面积4.69万平方米,生活性建设7818平方米,总投资5798万元。1990年征用蜀山镇十里庙村土地115.29亩。1994年有偿划拨蜀山经济开发区土地23.76亩,用于建设职工宿舍。“八五”期间先后完成建筑面积3.51万平方米,其中仓库2.63万平方米,余为职工医院、宿舍。1995年全厂占地26.5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7.53万平方米,其中厂区占地24.42万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6.44万平方米。
〔生产设备〕
制丝设备:1964年,有蒸叶机、压梗机、切丝机、烘丝机、抽梗机和自制碎叶分离机6种19台。烟叶、烟丝储存用木箱,后改用柳条框,车间内烟叶、烟丝上下挪动皆为人力。1977年起对制丝设备进行更新,先后增加12台旋转式切丝机,淘汰4台上下式切丝机,增加4台压梗机、1台真空回潮机。1987年1号工程3000公斤/小时制丝线开始调试,至1990年完工。先后购置真空回潮机、打叶机、润叶机、润叶加料机、加叶机、加香机、润梗机、喂料机、润叶尖机、储叶(丝、梗)柜、烘丝机、压梗机等设备。1988年引进进口5000公斤/小时制丝设备。1991年2号工程5000公斤/小时制丝线开始安装,2号工程完工后,对1号工程部分线进行改造,购置国产仿德国虹霓(HAUNI)公司的立式打叶机1台、YS14MS切丝机2台,完善该制丝线。1993年报废原一车间、二车间两条老线的全部设备,改造1号工程制丝线,报废制丝设备9台。
卷制设备:1964~1975年有卷烟机24台,其中美国产老标准和花旗16台,是30年代产品;国产永进、新中国8台,是50年代产品。1976年自制卷烟机10台。1983年购进38台,淘汰老标准、花旗卷烟机16台。1973年和1984年两次购置滤嘴接装机8台。1985~1986年从英国菲里浦·莫瑞斯(PHILIPMORRIS)公司引进MK8卷烟机新机2台,翻新MK8卷烟机8台,翻新MK8卷接机组12组。1987年拥有新中国卷接设备73台、滤嘴接装机25台、MK8卷接机14组、MK8单机10台。1989年购置YJ14/YJ23机组2组。1991年起加快技改速度,淘汰落后的“新中国”卷烟机,先后购置YJ14卷烟机10台、YJ14/YJ23卷接机组10组、引进法国德古弗勒(DECOUFE)公司的LOGA-2卷接机5组、德国虹霓公司的PROTOS70卷接机组1组、国产消化LOGA-2机组3组。1995年末拥有新中国12台、MK8卷接机8台、YJ14机组6台、YJ22接嘴机7台、LOGA-2卷接机5台、YJ16/YJ26卷接机组3台、PROTOS卷接机组1组。
包装设备:1964年有楼式小包机3台、联合式小包机4台。1966年购进YB12小包机8台,淘汰小包机7台。1969年购置YB64条包机5台,首次用机器代替手工包大条。1974年起先后购进滤嘴烟小包机5台、条包机18台。1986年从意大利萨西勃(SASIB)公司引进6000型包装机组2组,引进英国约翰·培恩公司翻新3000型包装机组7组和HLP硬盒包装机组1组。1990年已拥有小包机33台、条包机34台、6000型包装机组2组。1991年起先后购置YHB-3000K包装机组3台、国产6000型包装机组2组、进口德国斯幕门(SCHMERMUND)公司的B1机组3组、昆明产YB22A包装机组3组。
〔卷烟生产〕
1964年,生产卷烟2.56万箱,至1966年产量增加到5.74万箱,是1964年的2.2倍。1967年因“文化大革命”停产3个月,全年只生产卷烟3.21万箱,比上年下降44.1%,税金减少521.37万元。1970年首次招收新工人128人,增加企业新生力量。1974年,开辟甲级烟和滤嘴烟生产领域。1975年高档烟生产车间正式投产,把习惯性的按工艺程序设生产车间改为按品种档次划分车间,由原3个车间增加到5个车间。1980年卷烟产量19.76万箱,比1968年增长4.4倍。
1984年进行机构、劳动工资、人事制度等方面的改革,有力地促进卷烟生产。1987年开展“双增双节”,贯彻执行“三个条例”,完善厂长负责制,内部经营实行承包责任制,进一步推动卷烟生产。1989年围绕治理整顿、深化改革的总方针及抓管理、上等级、保质量、降消耗、增效益的经营目标,克服资金短缺、能源、原材料紧张等困难,当年卷烟产量达到42.48万箱,实现利税3.23亿元。1990年产量继续增长,总产量达到43.99万箱,创企业历史最高水平,比1980年增长122.6%,平均增长速度8.3%;实现利税3.39亿元,比1980年增长3.9倍,平均增长速度17.3%。1991年坚持“控制总量,提高质量,调整结构,增加效益”的生产经营方针,狠抓横包烟生产,卷烟总产量比上年下降8.5%,实现税利仅下降1.6%。1993年,原辅材料消耗指标与省内同行业比居高,工业亏损,商业渠道不畅。面对困境,全厂上下围绕扭亏增盈这个中心,自我加压,较好地完成承包指标。1994年,继续加大扭亏增盈力度,做到三化一争取(即管理细化、质量优化、销售强化、争取多创效益)的总体思路,克服各种减利因素,较好地完成全年承包指标。1995年,虽然努力对外积极开拓市场,对内狠抓管理,克服原辅材料大幅度涨价,生产成本增加,资金短缺等困难,但1995年与1990年相比,卷烟产量仍下降45.3%,年递减11.4%,实现税利下降28.9%,年递减6.6%。
〔生产工艺〕
制丝工艺:60年代以前,主要以手工制丝为主,包括人工选料、配料、回潮加料、掺和、手工制丝、手工压梗、大锅炒丝、炒梗,然后人工混合加香即成。60~70年代逐步购进蒸叶机、压梗机、切丝机、烘丝机、碎叶分离机、抽梗机等机械化制丝设备,使原有手工制丝逐步过渡到机械制丝,发酵采用苏联人工发酵法,铡头、烟叶掺和仍由人工操作。进入80年代,制丝机械化程度提高,除人工摆把外,其余工序均由机械完成。
卷制工艺:50年代以前使用木制手工卷烟机,产量很低,日产3.5箱。50年代初开始机器卷制,由人工摇大轮。进入60年代,陆续购进美国产花旗、老标准及国产永进、新中国卷烟机,卷烟产量质量大幅提高。1973年购进第一台滤嘴卷烟机,填补省内嘴烟生产空白。进入80年代,卷制设备更新速度加快,卷烟工艺水平不断提高。
包装工艺:50年代均由手工包装,1964年购进3台楼式包装机,1965年购进4台联合式小包机,使包装机械化程度得到很大提高,80年代,陆续淘汰楼式、联合式包装机,购进YB12小包机及YB64条包机,使小包、条包均进入机械化生产。进入80年代逐步引进进口包装设备,全部实现包装机械化,高档嘴烟产量逐年递增。
〔卷烟产品〕
1964~1970年全部生产烤烟型乙级和乙级以下粗支平装卷烟,其中乙级烟占总产量的17%,丙级以下烟占83%。1971年首次生产甲级“424”牌平装烟。1974年开始生产甲级(66+15)×25毫米规格的“逍遥津”、“424”牌过滤嘴烟。1976年外香型甲级“鹿茸”牌、混合型“翠竹”牌问世。1977年起产品已向多类型、多规格的方向发展,等级向上挪动。1971~1980年卷烟等级构成为甲级烟占2.4%,乙级烟占37.6%,丙级烟占30.6%,丁级烟占22.7%,戊级烟占6.7%。其中滤嘴烟占0.8%。1981~1986年卷烟等级构成,甲级烟占5.7%,提高3.3个百分点;乙级烟占53%,提高15.4个百分点;丙级烟占33.1%,基本持平;丁级烟占3.4%,下降19.3个百分点;戊级烟占4.8%。1964~1986年,开发研制生产甲级烟有烤烟型、外香型、混合型、新混合型8个牌名22种规格;乙级烟有烤烟型、外香型、混合型、新混合型13个牌名35种规格;丙级以下均为烤烟型,有15个牌名19种规格。著名的牌号有“逍遥津”、“424”、“合肥”、“鹿茸”、“金三星”、“灵丹”、“佛子岭”、“状元红”、“光明”、“大铁桥”等。1987年起先后研制新产品甲级烟“皖烟”、“天仙配”、“庐阳”、“马鞍山”、“扬子鳄”、“太平湖”、“齐云山”、“奥立门”、“太和殿”等牌名,乙级烟“九狮”、“新汴河”、“九华山”、“神乐”、“会友”、“新运”等牌号。对老产品“九华山”、“合肥”、“424”、“逍遥津”、“巢湖”、“骏风”、“鹿茸”、“金三星”等进行改造,提高内在质量,改进外包装,加大科技含量。1987~1995年共研制开发和改造老产品28个牌号32种规格。按照市场消费需求,1987年停止生产丁级烟,1992年停止生产戊级烟。在卷烟等级构成上,甲级烟比重上升到17.2%,乙级烟上升到75.1%,丙级以下降到7.7%。
主要卷烟产品“佛子岭”牌,1980年获国家轻工业部、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1984年复评中再获省优质产品称号。“合肥”牌甲级烤烟型卷烟,自投放市场后,紧俏不衰,已生产多规格系列产品。“逍遥津”牌甲级烤烟型卷烟,1974年开始投放市场,深受消费者喜爱。“九华山”牌乙二级烤烟型卷烟,1984年获安徽省优质产品称号。“灵丹”牌乙级混合型卷烟,系“罗布麻”牌变型产品,1985年研制问世,需求日益上升,并销往日本和香港,1986年进入北京市场,反映良好。“九华”牌乙级烤烟型卷烟,1992年获合肥市“五小科技竞赛活动”一等奖,同年获安徽省“五小科技竞赛活动”三等奖。“九华山”牌甲级特制烤烟型卷烟,投放市场后,受到消费者欢迎,1994年荣获上海首届世界名烟名酒博览会优质奖,1995年再获深圳国际名烟名酒博览会金奖,同年获“中国公认名牌产品”称号。
〔经营管理〕
1964~1976年是计划指导生产,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是完成产量、产值,用行政手段来组织实施。1974年,企业发动群众对生产车间、成品管理拟订较为全面的管理措施,并梳理成条,贴在各自岗位的墙上以便执行。1980年成立厂整顿企业办公室,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各车间、科室制定本单位的管理措施和负责人职责,汇编成册。1983年6月经合肥市人民政府验收合格。1984年管理由广度向深度发展,工作质量、产品质量、原辅材料质量均列入经济考核指标,随之成立质量管理科,负责全面质量管理。1986年末,组建企业管理办公室、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进行首次QC成果发布。1988年将企业管理办公室与厂办公室合并,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与质检科合并,成立质检计量科。1989年企业管理办公室独立办公,把经济责任制考核作为主要职能,围绕企业内部管理要求,重点抓好“双增双节”和现场管理,开展晋升国家二级企业升级达标活动。1990年恢复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同时成立全面质量管理委员会。1992年将企业管理办公室与全面质量管理办公室合并,建立计算机室,成立综合管理科。1993年取消综合管理科,恢复企业管理办公室,主要负责全面质量管理、现场管理以及经济责任制考核、微机管理等,企业管理的手段有较大提高。1995年全厂有63台计算机应用于企业各项管理工作。
1985~1995年,合肥卷烟厂先后获省和国家20多个奖项和光荣称号。1988年列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第175位,烟草行业最佳经济效益第20位。1990年在全国500家最大的工业企业中,按利税总额名列第56位,在全国147家烟厂中居第21位。1991年在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中,按销售额排列为231位。1992年荣获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称号,按销售额排序名列第262位。1993年在中国工业企业500家利税大户中,名列第156位。1994年获中国500家最大工业企业称号,按销售额排序为445位。1987~1993年,连续被中国烟草总公司评为“安全工作先进单位”。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280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