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华语乐坛最为火爆的歌手是谁?B站的答案一定是“AI孙燕姿”。
最近,B站音乐区up主掀起了一波AI翻唱风,其中“AI孙燕姿”在一众翻唱作品中杀出重围,成为备受up主和网友青睐的新晋顶流歌手。尽管孙燕姿已经5年没有发行专辑,但“AI孙燕姿”在短短一个多月就发了超过1000首翻唱作品,远超过本尊职业生涯歌曲总和。
“AI孙燕姿”爆火背后,是长大成年的“千禧一代”对过去的追忆,他们怀念销售实体唱片、打开电视和收音机听歌的华语乐坛。
与此同时,AI技术对于孙燕姿独特音色的惊人复现,让人又问起那个重复过无数次的问题:AI能否抢走音乐人的饭碗?
故事的背面,还有各方收益分配之争和难以绕过的知识产权之困。我们也好奇,“AI孙燕姿”的故事要说下去,究竟要跨越过多少道难关?
AI歌手现象
产出超过千首翻唱 “AI孙燕姿”成B站流量
距离上一次孙燕姿发布个人专辑已经过去了5年,许多久候专辑不至的歌迷最近都在B站上听“AI孙燕姿”度日。
据媒体不完全统计,新晋流量“AI孙燕姿”拥有超过1000首翻唱作品。不少歌迷调侃,孙燕姿从来没这么勤快过,最近发布的新歌已经远远超出她出道23年作品总和了。
从《下雨天》《半岛铁盒》到《水星记》《Melody》,再到《喜帖街》《曾经我也想过一了百了》,“AI孙燕姿”翻唱不但“男女通杀”且风格多样,甚至超越语言障碍,可谓“十项全能”。
如果以上尚属常规操作,一些脑洞大开的up主则利用“AI孙燕姿”翻唱《向天再借五百年》《好汉歌》等和本尊画风相去甚远的作品。更有甚者,将孙燕姿原唱的《遇见》《开始懂了》《我怀念的》等歌曲用AI重新演绎,主打的就是一种“把冰淇淋融化了再冻起来吃”的无用感。
截至5月13日,新晋流量“AI孙燕姿”翻唱的《下雨天》和《半岛铁盒》在B站上取得突破百万次播放量的成绩,还有超过40首作品点击量超过10万。
从事游戏方面工作的B站up主罗斯特_x(现已改名)是这波投稿AI翻唱的积极分子之一。今年4月底开始,他通过软件生成翻唱作品,利用网络上已有的“AI孙燕姿”模型,上传了多首歌曲。
“我从小就在听燕姿的作品,所以想用技术借她的声音翻唱很多喜欢的歌曲,因为觉得效果不错就网站上,没想到得到了很多人的喜欢。”罗斯特_x告诉南都记者。
不只孙燕姿,周杰伦、林俊杰、陈奕迅、王心凌等一众具有声音辨识度的歌手纷纷化身“AI点唱机”——用户想听什么就点什么。
要知道,在现实生活中,歌手想要公开翻唱他人歌曲并非易事,而AI技术可以马上实现歌迷的翻唱需求。还有一些歌手因为年岁渐长面临倒嗓难关,声音质量有所下降,AI技术分分钟可以重现他们巅峰期的歌喉。尤其是对于邓丽君、张国荣、阿桑等已经离开人世的歌手,AI也能够实现他们在数字世界的永生。
火爆原因
人们在怀念那个“男周女孙”的华语乐坛
那么和真正的歌手相比,AI唱得好不好?
综合一些歌迷和业界反馈来看,当前AI翻唱大多“形似神不似”——披着极为逼真的孙燕姿音色的外壳,用其他歌手的演唱方式唱歌。一旦离开了“演唱舒适区”,AI歌手唱歌也会跑调、“劈叉”。
北京潮音悦动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始人徐怀超告诉南都记者,AI翻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模仿歌手的咬字、唱腔和音色,但如果究其细节,AI在情感、气息、爆发力的表现上远远达不到真人演唱的效果,目前仍处于初级模仿阶段。
据罗斯特_x介绍,目前AI音频软件的使用门槛非常低,但只是替换音色并配合合适的干声原唱(无音乐的纯人声)以及伴奏。因此翻唱效果的上限还在于后期音频软件的合成、混音和调音,传统调音师来做应该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不难想象的是,随着模型不断训练完善,“AI孙燕姿”可以趋近完美地演唱。
但多位受访音乐从业者不约而同地强调,真人演唱往往比AI更令人动容的原因在于人是有血有肉的,每次表演都是独一无二的,这种不确定性能带给观众惊喜,而演唱中的瑕疵也能体现真情实感。换句话说,正是这种“不完美”反而成就了这份艺术感。
“现在年轻人更多还是把AI翻唱当作一种娱乐,恐怕很难持续下去,这也肯定不是音乐行业的长久发展方向。”徐怀超如此评价这波AI翻唱热潮。
资深音乐产业人、幕后圈创始人李泳彬的思考更为深入,他认为这波AI翻唱背后有几大因素综合作用,AI元素、老牌歌手的影响力以及大众的怀旧情结。这一说法不无道理,“AI孙燕姿”的确是怀旧的缩影,随着“千禧一代”逐渐成长为互联网主力军,他们开始追忆那个属于孙燕姿、周杰伦、陈奕迅的年代。
仔细观察会发现,“AI孙燕姿”广受欢迎的翻唱作品不少来自周杰伦的创作,一如多年前华语乐坛“男周女孙”称霸的盛况。此外,其他备受up主和用户青睐的林俊杰、陈奕迅、莫文蔚、王心凌等歌手,以及那些频频被翻唱的经典歌曲,也大多属于千禧时代。
“AI翻唱给听众带来了新鲜感,这股新鲜感泛起一波怀旧风,风潮过去后也许不会再来,除非大家找到下一个‘缅怀’对象。”李泳彬说道。
追问
AI还学不来歌手 “砸吉他”背后的文化叛逆
“AI孙燕姿”翻唱热可能很快过去,但新技术正以汹涌之势向音乐行业袭来,是无法改变的事实。目前AI已经能够为演唱、作词、作曲、编曲、录音、混音等整个音乐制作流程上提供帮助,极大地降低了音乐创作门槛。
这自然不免要追问一个老套又现实的问题:AI会不会取代人类?
2022年末,周杰伦曾给出自己的回答,“AI虽然可以做很多事,但取代不了我对音乐创作的美感,所以我无需担心。这个道理从AI没出现时我就知道了。”
从事音乐制作多年的李泳彬有类似观点——“AI暂时不能主动引领或创造一些潮流,它只能跟着人走,整个故事的主语是人。”在他看来,音乐创作更多时候靠灵光一现,而AI只能作为辅助的效率工具,它没有创作的能力。AI只能提供五六十分的作品,而顶尖的音乐创作者有八九十分水平,AI无法实现他们的艺术追求。
AI无法抢走音乐人饭碗
“短期内AI还无法抢走音乐人的饭碗。”中国传媒大学音乐与录音艺术学院教授张丰艳认为,在当前全球音乐环境中,演出市场要大于唱片市场的环境。这意味着,对于音乐这样的情感式艺术载体,现场表演的重要性不可替代。她告诉南都记者,歌手在舞台表演过程中的灵感难以复制,一些摇滚歌手演到激动时还会砸烂手中极为昂贵的吉他,而AI决不会如此冲动。当然,如果AI连这种文化叛逆都能学习到位,那么对人类而言就该从惊喜变为惊吓。
据张丰艳观察,部分AI创作的口水歌在网络上获取很高的点击率,但是在音乐平台排行榜前100的作品中,基本上没有AI作品的身影。此外,诸如“洛天依”“言和”等虚拟歌手也远没有达到“出圈”的程度。这是因为AI还远远达不到让听众产生情感共鸣,愿意为此买单的程度。
AI制作罐头音乐具有优势
尽管如此,面对AI的冲击,音乐人并非高枕无忧。张丰艳提到,从效率和成本来看,AI在制作罐头音乐(又称版权音乐),或简单短小、批量生产、不强调原创性而强调实用性的商业音乐方面具有优势。因此那些能力不强、没有灵感的音乐创作者首先面临淘汰的可能。
但她也在担心,随着音乐门槛的降低,市面上产出海量音乐作品,反而会淹没了优秀的音乐人和音乐作品。
李泳彬也关注到了这一变化。他告诉南都记者,过去,音乐作品主要由各大唱片公司产出,内容是稀缺品;唱片公司几乎占据了纸媒、电台、电视、网络等主要媒体渠道,他们将旗下的歌曲来回宣发,在听众脑海留下深刻烙印。“就拿陈奕迅的《十年》来说,我这辈子可能听了不下100次,这首歌已经像一只虫子钻进大脑里,永远也忘不掉。”
但是,当下的音乐市场恰恰相反,内容更加丰富多样,传播渠道也五花八门,加上音乐不再是极少数的娱乐选择,用户的注意力被大大分散,李泳彬认为这是当下华语乐坛“爆款”难出的一大原因。
争议
若跨不过版权关卡
“AI孙燕姿”的故事说不下去
在美好的发展蓝图背后,知识产权总是不可绕过的发展掣肘。而版权恰恰是音乐产业的核心价值,如若跨不过版权关卡,“AI孙燕姿”的故事也说不下去。
up主上传翻唱视频是否侵权?
为规避法律风险,不少up主上传翻唱视频时都会发布“免责声明”:本作品仅作为娱乐目的发布,视频使用AI合成技术,演唱人声并非孙燕姿本人。罗斯特_x也强调,自己是出于粉丝立场分享,并未设想或开启任何收益方式。
这些免责声明是否有效?在此情况下,“AI孙燕姿”涉嫌侵犯孙燕姿哪些权益?
张丰艳认为,上述声明原则很难起到免责作用,因为这些视频吸引了很大的流量,流量可以商业测算变现,因此up主行为依旧存在侵权风险。另外,如果未经过同意直接冠以“AI孙燕姿”之名,则涉嫌侵犯孙燕姿的姓名权。
上海瀚元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赵智功指出,“AI孙燕姿”有可能涉嫌侵犯孙燕姿的表演者权,特别是保护表演形象不受歪曲的权利。
在他看来,鉴于歌手人设、风格及艺人市场等种种因素,孙燕姿未必愿意翻唱《向天再借五百年》《好汉歌》等作品,此类翻唱可能会破坏孙燕姿特定的表演形象,那么就在某种程度上构成了对于表演者表演形象的歪曲。“当然,如果孙燕姿或经纪公司公开明确表示同意,属于对自己的权利行使,也是可以的。”
使用歌曲训练AI模型是否侵权?
此外,“使用孙燕姿的歌曲素材训练AI模型是否侵权”也是各方热议的问题。有学者认为在我国著作权法下,如果声音素材来源合法,在我国著作权法下不构成侵权的,可被归为正常使用的范畴。
但赵智功认为,孙燕姿公开发布的歌曲是让人作为音乐欣赏,现在被用于投喂AI模型,相当于改变了原来的使用目的,此举涉嫌侵犯孙燕姿的表演者权和唱片公司的录音录像制作者权。
张丰艳指出,由于AI模型的素材来自孙燕姿原声,up主擅自上传“AI孙燕姿”翻唱歌曲到网络上,涉嫌侵犯孙燕姿的人格权和相关权利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不仅如此,赵智功还提醒,要翻唱其他歌手的作品也应提前取得词、曲版权方以及原唱的三方授权,并支付相应报酬。
目前,包括孙燕姿在内,尚未有歌手或经纪公司发布官方声明禁止AI翻唱行为或对此追责。但自5月12日起,陆续有up主删除了此前发布的“AI孙燕姿”作品,其中也包括罗斯特_x。
探索
AI“来势汹汹”,是放开怀抱还是坚决反抗?
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AI只是音乐行业面临的又一次冲击。回顾千禧年前后流行音乐产业的那场数字化变革,传统实体唱片行业在遭到数字音乐的强劲冲击后,被迫转型。
近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歌手陈珊妮回忆起这场变革谈道,当时很多优秀录音师并不太认同这一趋势。而她认为,如果可以付出更少的时间成本,降低参与流行音乐的门槛,也许可以让流行音乐产业容纳更多不同的创意与想象。
创作人还可以做什么?
如果AI时代必将到来,陈珊妮思考的不是会否被取代的问题,而是创作人还可以做什么。于是今年3月,她推出自己首个AI单曲《教我如何做你的爱人》,试图找到与AI相处方式。
据陈珊妮透露,这首最新单曲的每一个音每一个呼吸,包括所有和声都是全AI演唱。为此,她还上阵调教自己的AI模型,与AI团队前后花了一年时间才完成制作。
就在华语音乐人还在摸着石头过河之际,大洋彼岸的音乐行业龙头已经对AI技术表现出极强的危机意识。
今年3月,美国唱片学院、美国国家音乐出版商协会和美国唱片业在内的40多个组织发起“人类艺术运动”的新联盟,围绕AI技术的使用提出七大原则,其中就包括“使用受版权保护的作品,以及使用专业表演者的声音和肖像,需要所有权利人的授权和自由市场许可”。
随后4月,全球老牌唱片巨头环球音乐发函敦促包括苹果在内的流媒体平台阻止人工智能平台使用其音乐来训练AI模型,并要求下架AI克隆作品。
产业端不会轻易对AI让步
在多位受访的音乐人看来,陈珊妮案例并不典型,因为她既是版权方也是AI项目的主导者。而在没有限制第三方的AI技术使用以及明确商业盈利分配机制之前,整个产业端恐怕不会轻易对AI让步。
“歌手挣唱酬,创作者挣词曲版权,唱片公司拿词曲版权和录音版权收入,歌曲版权收入主要从平台来,长期以来整个音乐产业的资金轨迹都是这样。但凡损到其中一方的利益,这个游戏就不会继续。”李泳彬说道。
采写:南都记者 黄莉玲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36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