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华南理工博士,却跑去创业,靠卖电池发家,现身家820亿

他是武汉大学硕士、华南理工大学博士,本可以当教授、搞科研,却因导师一句话,立志创业。
2001年,他许下宏愿:要做出世界上最好的电池
2005年,他告诉年近80岁的导师,他已经把电池卖到了欧美。
四年后,集团登陆深市创业板,成为其首批上市企业之一。

刘金成

公司官网上,赫然写着企业文化:电池是一个生命体,我们始终怀抱着敬畏的心,做好每一颗电池。
落款为:董事长刘金成博士。
他既是专家,又是企业家。
他创办的公司,是如今中国最大、世界第五的高能锂电池供应商。
2022年,刘金成及家族以820亿元身家,上榜《福布斯全球亿万富豪榜》。

刘金成的导师是谁?为何他说的话,会对学生的创业之路产生这么大的影响?
1977年,由于时代原因,我国高考制度已中断十年。
当年8月,教育部在北京召开工作会议,由邓小平主持。
会上,清华大学负责人反映:
招进来的学生,文化水平太低,有些只有小学基础,还要补习中学课程,才能跟上进度。
各界学者、科学家附议认同,历数招生弊端。
在那个特殊环境下,由群众推荐、领导批准读书的年轻人,被称为“工农兵大学生”,素质良莠不齐。
这时,一位52岁的老者站出来,开宗明义提出:恢复高考制度,择优选拔人才。
他就是查全性,时任武汉大学化学系副教授。
那个夏季,北京的天气依然十分炎热。
而随着邓老一槌定音,宣布当年冬天重开考场,万千热血青年的命运由此改变。
查全性因此被奉为“倡导恢复高考的第一人”。
若没有查教授的无畏直言,或许刘金成的命运,会像许多错过改革浪潮的青年一样,在田间乡野,蹉跎半生年华。

(查全性)

1990年,26岁的刘金成进入武汉大学读研,并在这里度过三年的求学时光,而查全性就是他的导师。
刘金成曾说:“武大在自己身上打下深深烙印,影响了自己的一生。”
所谓名师出高徒,强将无弱兵。
在此之前,他不过是个地道的农村娃,从来不会想到日后能够成为千亿集团的统领者。
1964年,刘金成出生在湖北荆门,一个叫沙洋县五里铺的小山村,与春秋楚国名相孙叔敖是同乡。
古有“孙叔敖治楚,三年而楚国霸”的说法,但岁月流转到六十年代,这里却成为“鼎鼎有名”的贫困地区。
寒门学子摆脱世代清贫的唯一出路,就是好好读书,考出去上大学、挣大钱。
刘金成很争气,先是就读荆门最好的龙泉中学,后考入成都电讯工程学院(现为电子科技大学),攻读物理化学专业。
由湖北到四川,他跨越九百多公里的距离,从一个放牛娃变成大学生,实现命运转折。
时至如今,“读书无用论”的声音还偶有叫嚣。
或许读书不能保证你一定飞黄腾达,但至少它能增高你飞腾的跳板,让你离改变更近一些。

1985年,刘金成学成毕业,被分配到国营752工厂上班,成为体制内一员。
在五年的工作生涯中,因与武汉大学电化学研究室,在项目上的长期合作,让刘金成有机会接触到锂电这个行业。
常说日久生情,刘金成对锂电也是这样。
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探究,他索性考进武汉大学,进修化学与分子硕士学位。

(右一刘金成,中为查全性)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在这里,他遇到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一次,实验室买来一台艾普森打印机,大家聚在一起研究,想试试能打出多大的字号。
刘金成随手敲下“锂电池,我爱你”六个大字。
如此直接炽烈的表白,还是在大庭广众之下,一般人可能会觉得有点肉麻。
但对学术怀有单纯热情的实验室同学来说,这是心声。
大伙都觉得很有共鸣,便一致认同把它打印出来,贴在墙上,成为一段校园佳话。
学无止境,刘金成觉得还没学够,又继续深造,拿到华南理工大学博士学位。
本科、硕士、博士,在三所985高等学府里,他不仅学到专业技术知识,还聚集起创业人脉,为之后的千亿江山储备过硬软实力。
多年后,当他振臂高呼:兄弟们,让我们一起干大事、干正事,做出世界上最好的锂电池!
便迅速召集来华南理工大学的4名博士校友,以及武汉大学的诸多同学、老师。
查全性教授还亲自参与产品研制,指导员工如何从电化学的机理来分析问题。
隔壁华南师范大学的袁中直教授,是物理化学、电化学方面的专家,一直从事电池关键材料的研发工作,也受邀担任CTO(首席技术官),成为公司股东之一。
俗话说: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在成大事之前,刘金成已经汇集起当时全国电化学最顶尖人才,底子扎实。

(查全性在刘金成公司指导工作)

求学的同时,刘金成的工作履历也在不断更新。
他先后在各能源技术公司担任总工程师、总经理等高管职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
1999年,他来到广东惠州,加入德赛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凭借突出的专业技能,仅用一年时间,就做到公司副总。
在这家专门从事手机电池生产和销售的企业,刘金成如鱼得水,干得很舒心:
“我本身是学化学的,懂电池;又是电子科技大学毕业,对这玩意太熟了。”
所以,不管他跟做电池的讲手机,或者跟做手机的讲电池,大伙都信他。
信任的基础,来源于真本事。
如《论语》中所说: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当你在一个领域内做到行业顶尖时,自然会吸引到同样优秀的人前来为伍,开拓出更大的发展空间。

刘金成在德赛一年多的时间里,成绩斐然。
当时全国有17个有牌照的手机公司,其中12家,都由他主导开发,并且基本都是甲方的第一款国产电池。
但刘金成并不满足,他觉得手机电池的技术含量太低,没有核心竞争力。
不过,在市场还处于一片蓝海时,即便竞争力弱一些,也能分得一杯羹,赚个满怀。
譬如比刘金成大3岁的王传福,也是靠电池发家,逐步入局汽车行业,创办比亚迪。
还有比他年长1岁的曾毓群,更是凭电池生意,打造出市值千亿的宁德时代。
局势造英雄,在时代红利下,谁能及时准确把握住机会,就能迎风飞扬。
刘金成回想起70岁的导师査全性说过的话:在他所有学生里,还没有一个人,做出一家有影响力的电池企业。
前辈的这份遗憾,刘金成始终记在心里。

2001年,37岁的他,按捺不住自创品牌的念头,毅然辞职下海。
他选址在创业氛围活跃的惠州仲恺高新区,成立晋达电子,后改名“亿纬锂能”,注册资本50万。
亿,是最大的数值单位;纬,是地球经纬名之一。
从取名中,蕴含着刘金成的恢宏愿景:要把数以亿计的电池,卖往全世界。
和他一起开局的,除了一众科技精英,还有妻子骆锦红。
1967年生的骆锦红,是地道惠州人,和刘金成同为华南理工大学MBA班校友。
曾在大企历任采购主任、人事经理等要职,管理经验丰富,是刘金成的得力贤内助。
天时地利人和,接下来, 刘金成通过四步走,逐渐做大做强。
初创期,趁着移动通信的风口,他的事业很快起步,顺利赚得第一桶金。
在专注手机电池生产的巅峰时期,公司为风靡一时的小灵通,生产过2000万多块电池,其利润可想而知。
但之前提过,刘金成想要做龙头老大,就不会止步于趁势赚点小钱。
再加上从2004上半年起,手机行业的爆发性增长局面已经过去,颓势渐露,供大于求的白热化竞争即将开启。
与其拼个你死我活,得些残羹剩菜,不如另辟蹊径,独树一帜。

刘金成首先看中电表生意。
那时国内电表的电池,还大都依赖于进口,如果能生产出made in china的国产货,不就能一举统领并占领市场?
为此,刘金成开始有意识地控制手机电池的产量,把全厂重点聚焦在新品研发上。
有时都签过合同了,但刘金成主动与客户沟通,终止供货。
放着现成的钱不赚,跑去鼓捣前景未知的新品,刘金成的魄力可见一斑。
开发部经理黄国民很佩服老总的胆识:
“他的决策非常独到。如果我们老抓着手机电池不放,那么也不会有更大的成绩。”
可见成大事,要向前看,立足高点。
舍得下眼前的蝇头小利,才有望一本万利。

2003年,刘金成带领团队蜗居在租来的3层楼里,攻克锂原电池的设计和开发。
每天,他和技术人员一起全副武装,对盖在铁盒子里的电池,进行能量测试。
锂亚电池的能量非常高,威力接近于炸弹,稍不注意,铁盒子就被炸飞,人也容易受伤。
在内部,刘金成喜欢别人叫他“刘工”,而不是刘总。
他认为:“如果董事长是一个工程师的话,对整个年轻团队的影响力和感染力会更好。”
当员工认为老板跟自己是一路人,而不只是一个打工人时,更能激发团队凝聚力,朝着相同目标共同迈进。
刘金成先后获得过国家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三等奖、二等奖,武汉市科技进步二等奖等荣誉,本身就是妥妥的技术大牛。

终于,听够近两年的爆破声后,刘金成生产出18万只电池。
但他不急着马上出售,而是封存起来,隔一段时间又拿出来测试,确保性能稳定。
之所以如此谨慎,是因为一次退货风波,让他耿耿于怀。
2003年年底,公司接到一笔2万个电池的印度订单,交货时间紧,又临近年关,生产压力不小。
紧赶慢赶,总算在春节前做出来,顺利出货。
就在大家开开心心准备回家过大年时,却收到客户的投诉反馈:
质量不佳、性能不良,要求退货。
刘金成如遭当头棒喝,立即召开反省大会,令所有部门停工停产1个月,对退货问题认真分析原因。
他调出20万只电池做实验,对标国际水准,重新研发,成功解决了问题,也挽留住差点就失去的客户。
刘金成外表看来是谦谦有礼的儒商形象,却对质量管控严厉苛刻,训起人来丝毫不留情。
有一回,公司领导层在海边开会。
刘金成问他们,某项产品的良品率是多少。
结果,有些回答是92%,有些说是88%。
气得他打开窗户,指着外面说:“跳下去。这是二楼,下面是海,死不了人。”
在他看来,做不到97%,就是在做垃圾。
他曾说:“真正做电池的人,做得越久,胆子越小。”
因为在电池的诸多功能属性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安全。
结构稳定的优点,远胜过超长待机。

两年后,全国共4亿个电表,有3.2亿只,用的是刘金成的电池。
并且,他自豪地向80岁的恩师查全性报喜:自家产品,已经走出国门,远销欧美。

2009年,刘金成带领公司,在深交所A股创业板上市,成为首批28家创业板企业之一。
争取到更大舞台的认可之后,账面上的、手头上的钱多起来,怎么花这几十个亿成了一个问题。
刘金成也折腾过一些项目,但都水花不大,最后还是回归初心:
“我们发现还是应该聚焦主业方向,这才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
2011年,新机遇再次出现。
有深圳客户来惠寻找一种装在电子烟上的特殊电池,惠州市科技局听闻后,就把刘金成推荐给他们。
此时,刘金成的研发团队,汇集了电化学、自动化、电子、管理等多学科专业人才。
在70多人的高素质队伍里,有清华博士,有北大硕士、有资深教授、院士,还与母校武汉大学、华南理工等多所高校保持着合作关系。
从技术层面看,刘金成公司已经是舍我其谁的存在,难怪官方会第一时间把好运送上门来。
接到任务后,刘金成火速投入开发,仅用3个月时间,就完成前期研制。
产品有了,产能也要跟上。
当时,公司的产能只有10万只/日,但市场需求为230万只/日左右,如此巨大的潜能和差距,让刘金成既兴奋又着急。
恰逢此时,老东家德赛电池的子公司聚能电池正在清算重组,刘金成果断出手,以2200万元将其收购。
七八百名现成员工,厂房、设备一应俱全,即刻便能投入生产。
从这笔电子烟大单开始,公司营收业务再多一项,竞争力随之再上新台阶。
到2014年,世界上超过50%的电子烟电池,都出自刘金成之手。

在接连看准移动通信、电表、电子烟等大火赛道后,刘金成又把目光投向动力电池。
这次的战略转型灵感,依然来自查全性教授的殷切期望。
在查教授85岁生辰之际,他对刘金成说:
应该为解决人类的交通能源问题,做出应有的贡献。
但刘金成此前一直觉得动力电池太难,不适合搞。
直到他买了第一辆特斯拉,详细拆解研究后,发现动力电池就是高可靠性的锂电池组合。
原子部分能做好,分子肯定也没问题。
于是,2015年,刘金成正式入局动力电池业务。
凭借多年的资本、技术积累,公司先后获得宝马、捷豹路虎、现代起亚等车企用户,在新能源市场与宁德时代、比亚迪一决高下。
2021年,公司成立20周年之际,其动力电池的出货量位居全球前列,跑入国内前三甲。
刘金成不无骄傲地说:
“比我有钱、聪明的,吃不了这个苦;没我有钱、聪明的,在资本上又干不过我。”
所以,取得成功的人,必定在某方面有过人之处,也许是精神可嘉,也许是外援充足。
从来没有光靠运气,就能一路走到底的胜利者。
所谓好运气,不过是前因结下的善果。

2013年,刘金成向武汉大学捐赠1000万元,用于修建电气教学大楼。
2020年12月,大楼落成,取名“查全性楼”。
可惜,查教授没能亲眼看到学生为他称功颂德的教学楼,已于前一年因病离世,享年95岁。

(左为刘金成,右为武大校长窦贤康)

刘金成曾说:“当企业家和当教授不一样,一定要把握好方向。”
他虽然没能像查全性一样,成为优秀的电化学教授,但他将恩师的教诲、精神,传承运用到治理企业当中。
为激励人才,刘金成一直实行员工持股计划,让每个人的付出,都跟切身利益挂钩。
他总结好工作的标准应是:“要有梦想,要有成就感,要能够体面生活,三者缺一不可。”
体面生活,是必不可少的刚需;
成就感,是持续努力的动力;
梦想,是平凡生活里的光。
常说,得人心者得天下。
想人之所想,成人之所愿,自然能够把万千细绳扭成一股劲,朝既定的目标笃定前行。
从五里铺山村的穷小子,奋斗成如今身家百亿的集团老总,刘金成生动诠释出一个“老掉牙”的真理:知识改变命运。

宋真宗赵恒在《劝学诗》中,早早说过:书中自有千钟粟、黄金屋、颜如玉,且车马多如簇。
那些偏不信的人,受着眼前的苦,感叹命运不公。
而那些相信,但还没有得到书中承诺的人,并不会因此觉得被欺骗。
因为知识不只要学到,还要悟到,进而做到,这是一个需要时间的过程。
学习是播下成功的种子,只要你悉心浇灌,终不会颗粒无收。
作者:朱小畅&雯鲛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393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