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俗易懂地解释作业成本管理?

作业成本法是为了解决制造费用(间接成本)在大批量标准化产品和小批量定制化产品之间分摊不合理,造成的成本失真和扭曲问题。由于传统成本法对制造费用只是简单地按直接人工工时或机器工时为分配依据,导致制造费用在大批量标准化产品上分摊的多,在小批量定制化产品上就分摊的少,无法为企业成本管理提供真实有效和精细的信息,进而影响企业成本控制、产品定价和管理改进等。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结果呢?举个简单例子,某汽车制造企业大批量标准化的产品生产的是普通天窗的汽车,偶尔会遇到定制全景天窗的客户,假设普通天窗和全景天窗在安装上花的直接工时是一样的,企业的材料订购和运输作业一次需要花1万元,由于普通天窗需求量比较大,一次订购可以用货车满负荷运输10个天窗,那么按作业成本法这个环节每个采用普通天窗的标准化车实际应该分摊的成本是1000元,而假如全景天窗需求是偶发性的,为了及时生产一般只要有1个全景天窗就订货运输一次,那么那作业成本法这辆采用全景天窗的定制车实际应该分摊的成本就是1万元,而如果按照传统成本法,按直接工时作为分配依据,由于消耗的直接工时是一样的,则不管是采用何种天窗的车,最终被分配的成本都是2万元/11辆车=1818.19元。可以看到,如果按传统成本法,标准化产品(产量高复杂程度低)成本被高估,定制化产品(产量低复杂程度高)成本被低估。而通过作业成本法就能很明显地看出两者的差异,从而可以为管理层有的放矢地改进成本控制,比方说,尽可能地让全景天窗与普通天窗合并运输,降低单独开启一个作业的昂贵成本。也可以这么简单理解,大批量标准化产品由于有规模效应,所以分摊到单个产品的间接成本就低,所以可以采用作业共享的方法来控制小批量非标产品的成本。由此可见,作业成本法就适用于制造费用(间接费用)相比人工费占产品成本比例较高,规模大产品品种多,作业环节多且宜辨认,且信息化水平比较高的企业。从成本归集路径来看,作业成本法就是引入作业中心作为中介,先把成本归集到作业,再根据产品消耗了多少单位的作业(即作业动因),最终归集到各产品上。传统成本法直接就是简单粗暴“产品消耗资源”,而作业成本法是“产品消耗作业,作业消耗资源”,所谓资源一般情况下,说到底就是“人、财、物”。比方说某生产企业有一个作业是“质量检验”,“质量检验”又分为“原材料检验”、“半成品检验”、“产成品检验”三个子作业,质量检验的费用按次数归集成本,那么这个次数就是这个作业的作业动因;不管哪种检验,每进行一次作业都要消耗一定的人工时、检验材料、电费,这些就是“资源动因”,只不过不同子作业资源消耗量不同,由于事先已经将其耗用的相关资源库价值分配到相应子作业的成本库中,每消耗一次具体作业的成本就一目了然了。假设质量检验三个子作业消耗的资源总成本分别是100元、150元、200元,A产品生产期间总共消耗了5次“原材料检验作业”、3次“半成品检验作业”、1次“产成品检验作业”,那么A产品分摊的质量检验相关的成本就是100*5+150*3+200*1=1150元。总结起来就是作业成本法下成本归集分三步走:第一步:确认和计量各类资源耗费,将资源耗费价值归集到各资源库;第二步:确认作业,将特定范围内各资源库汇集价值分解分配到各作业成本库中;第三步:将各作业成本库价值分配计入最终产品或劳务成本计算单,计算完工产品或劳务成本。欢迎赞助我接地气的知乎LIVE:长期股权投资与企业合并,知乎 Live – 全新的实时问答财务自由之路 – 知乎专栏公众号:周大爷说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4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