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发展科技金融 助力科技企业成长

4月2日,在承德县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一家智能输送机制造企业,工人在生产车间作业。新华社发(王立群摄)科技是强国之基,创新是兴邦之魂。2023年2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基础研究,是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迫切要求,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必由之路。”5月8日,科技部与国务院国资委召开工作会商会议,共同研究政策措施,支持推动中央企业建设科技领军企业,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近期的中央政治局集中学习、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等均聚焦“科技创新”主题,传递出2023年大抓科技创新的强烈信号。科技企业是科技创新的核心主体和前沿阵地。随着世界进入大科学时代,科技企业在推动高质量发展、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愈发凸显。不过,科技企业普遍具有强专业、轻资产、少抵押、高成长、高风险的特点,很难获得与其核心竞争力相匹配的资金支持。而科技金融是以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金融科技为基础,以创新金融产品、服务模式、业务流程为手段,以服务科技企业发展、推进科技创新进程为目标的金融活动,能够有效缓解科技企业融资难问题。因此,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大力发展科技金融,充分发挥科技金融对科技企业的支撑作用。当前,如何利用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业成长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业发展成效显著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科技创新事业实现了从自主创新到自立自强、从“跟跑”参与到“领跑”开拓、从重点领域突破到系统能力提升的历史性转变,科技企业主体地位不断加强,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第一,政策支持力度逐渐加大。我国高度重视科技金融发展,先后制定了《关于促进科技和金融结合加快实施自主创新战略的若干意见》《武汉城市圈科技金融改革创新专项方案》《关于银行业保险业支持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指导意见》等政策规划,形成了武汉东湖、上海张江、北京中关村等一批代表性的科技金融发展模式。第二,科技金融基础不断夯实。以算力、网络为代表的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建设,为科技金融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数字底座;以人工智能、区块链为代表的数字技术迅猛发展,为科技金融发展注入了源源不绝的动力;以上海市科技金融信息服务平台、北京科技金融发展服务中心为代表的服务平台逐渐完善,为科技企业提供了精准高效的融资服务。第三,间接融资模式持续创新。金融机构积极运用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知识产权质押、股权质押等新型融资模式接连涌现,科技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逐步建立。人民银行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3%,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3.2个百分点;“专精特新”企业贷款余额同比增长24%,高出各项贷款增速12.9个百分点。第四,直接融资市场日益完善。目前,我国已形成包括主板、科创板、创业板、新三板、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的多层次资本市场,科技企业融资渠道逐渐拓宽,科技企业融资缺口极大弥补。截至2022年底,我国科创板上市公司已突破500家,市值总和超过6万亿;截至2023年1月9日,创业板上市公司共1232家,总市值超11万亿元。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挑战随着科技金融的快速发展,其在助力科技企业成长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首先,政策难落实。部分地方政府缺乏系统性思维,统筹规划不足,没有建立起良好的部门联动机制,导致科技金融工作出现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相关优惠政策难以落到实处。例如,广西省科技厅曾出台科技创新券支持科技金融贷款贴息政策,拟通过科技创新券抵扣的形式对科技企业获得的金融贷款给予财政贴息支持。然而,由于科技创新券兑换全流程由科技部门主管,金融部门、财政部门对相关政策不熟悉、不参与,导致惠企政策难以落地。其次,标准不统一。目前,我国对科技企业的界定比较模糊,不同金融机构在实践中对科技企业的认定标准存在较大差异。一部分金融机构将获得政府部门认定的企业视作科技企业,另一部分金融机构则不作明确规定,由工作人员根据经验自行判断。科技企业认定标准的不统一,导致市场鱼龙混杂和金融资源错配,不利于金融对科技创新促进作用的充分发挥。然后,产品同质化。在间接融资领域,虽然金融机构积极利用科技金融手段创新信贷产品,但是大部分产品都集中在信贷流程优化、放款效率提高等方面,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小部分产品如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碍于产权价值评估难、变现流转难的现实问题,市场接受度并不高。由于金融机构缺乏对抵押融资机制的本质创新,导致信贷产品相对单一且同质化严重,信贷集中问题日益加剧,信贷市场出现了大企业资金过剩,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两极分化局面。最后,市场不活跃。在直接融资领域,虽然《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修订后,我国科技企业的上市门槛逐渐降低,但是企业估值难、股票定价难的问题并未取得实质性突破。目前,对于科技企业的估值方法尚未形成统一标准,不同模型、不同行业、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估值结果存在较大差异。估值标准的不统一会加剧股票发行定价博弈,增大股票投资风险。加之疫情以来国际金融市场恐慌情绪蔓延,投资活动放缓。因此,近年来直接融资市场活力明显不足,科技企业融资成功率偏低。科技金融助力科技企业发展的新思路如何破解上述问题呢?纵观国际经验,以发达资本市场为依托的美国模式,以政策性银行制度为依托的德国(日本)模式,以“政府投资+外资”为依托的新加坡模式,都为我国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同时,随着中国迈入数字经济时代,未来科技金融发展必然以数字经济为依托。因此,要破解科技金融发展难题,助力科技企业成长,必须坚持“科技赋能金融发展,金融助力科技创新”的原则,推动科技金融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首先,落实科技金融惠企政策。科技金融惠企政策难落实的根本原因在于跨部门沟通协作不畅,因此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作是解决问题的关键。一方面,政府要加快推进数字政府建设,通过数字平台打破部门间的数据壁垒,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部门、跨系统、跨业务的数据共享与联动协同。另一方面,政府要完善跨部门联合工作机制,统筹安排,明确分工,分解任务,定期研讨,跟进督查,使各部门形成工作合力。其次,明确科技企业评定标准。政府应鼓励引导国家实验室、一流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和科技领军企业等战略科技力量参与标准制定工作,加快制定统一的科技企业评定标准,以精准支持科技企业成长。在制定过程中,政府要重点关注科技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开发工作,建立可量化、可操作、可评估的科技企业成长属性评价体系。在明确标准后,政府还需进一步推进科技企业名录库建设工作,引导金融资本向硬科技领域精准配置。然后,丰富科技金融产品多样性。要切实推进科技金融产品创新,实现多样性产品供给,首先要解决科技企业的信贷风险问题,建立起完备的科技企业信用评价体系。政府应加快出台公共信用综合评价办法,明确评价标准、流程、范围;推进融资信用平台建立适用于科技企业的融资信用评价体系,对科技企业进行全覆盖信用评价;鼓励金融机构借助大数据优化信用评价模型,突出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的价值,实现对科技企业的精准“画像”。除了知识产权和股权质押贷款,金融机构还可探索创新“人才贷”“政信贷”“科研基础设施优惠贷”“企业创新积分贷”等产品,切实增加信贷产品供给。最后,激发直接融资市场活力。针对直接融资市场缺乏活力的问题,政府可从两方面着手。一方面,政府要扎实推进全面注册制改革平稳落地,增强基础制度的适应性和包容性,持续优化多层次资本市场板块架构和功能。通过制度创新畅通科技企业上市融资渠道,降低其交易成本,促进其生命周期融资链的无缝衔接。另一方面,政府应探索建立统一的科技企业估值方法,鼓励金融机构利用大科技信贷、大数据分析等方法协助完成对于拟上市及上市企业的投资分析,从而解决科技企业估值难、定价难的问题,降低机构投资风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作者:黄卓: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助理院长、长聘副教授,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晓冬:北京大学长沙计算与数字经济研究院助理研究员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404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