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史前文化到古代文明,从近代变革到当代发展,上下五千年的民族文化孕育了很多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这些文化或具有深厚的历史底蕴,或具有鲜明的王朝特色,或具有丰富的民间特色,童谣便是这其中的一大重要文化。
童谣是民谣的一种,在古代社会,童谣广泛传唱于民间儿童之间。虽然童谣没有乐谱,但是这些出自市井之口的童谣却常常能够揭露社会万象,预言王朝的兴衰。
明代的时候,有学者提出“真诗乃在民间”,古代的民间童谣是否具有强大的威力呢?为什么童谣能够成功预言王朝的兴衰,以至于最终吸引了很多文人的目光呢?
童谣的定义和起源
歌谣二字,最早是出现在《诗经》中:心之忧矣,我歌且谣。而童谣的出现,则更早,最早可以追溯到尧舜时期。
尧舜都是传说中的圣人明君,相传,尧在治理天下五十多年之后,很想知道自己在百姓心中的形象,他便询问朝野中的人,但是朝野中的人都说不知道。
于是尧微服私访到民间,在大街上听到有儿童唱到:“立我蒸民,莫匪尔极。不识不知,顺帝之则。”也就是歌颂尧帝德政的童谣。
童谣在现代社会,就是指儿歌。但是在中国古代,童谣主要分为两种:普通儿歌和政治预测的童谣。这两种童谣虽然都具有一些特点,但是内容上的界限是很分明的——前者是纯粹的儿童歌谣,后者则是预测政局的儿歌。
我们在这里讨论的,则是后者——预测政局的童谣。作为中华文化长河中一种重要的文化现象,童谣贯穿于春秋时期到民国时期。
政治童谣的“诗言谋”
为什么预测政局的童谣往往能够预言成功呢?不同于普通的民歌,民歌主要反映民间的岁时节令和饮食文化等内容,但是政治童谣则重在表达统治者们的大政方针和谋略智慧。普通的民歌往往是以诗抒情,但是童谣则是“以诗言谋”。
预测政局的童谣往往都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向性,能够产生一定的社会影响。也就是统治者们希望通过童谣把统治者自己的一些思想传递给自己的子民,扩大一些制度或者规则在整个国家的影响和覆盖面。
这些童谣的作者,往往要比普通歌谣的作者更加有内涵,也就是需要具有一定的政治军事智慧,当然,这个作者不一定非要是朝野的官吏,也可以是一些未入仕的布衣。
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童谣的预言能够成功,因为童谣的作者往往是洞察世事具有政治远见和智慧的人。所以说,古代童谣是一种谋略性的智慧诗歌。
政治童谣促进统治者的管理
童谣的一大特征是儿童间的传唱,具有民间社会广泛传播的这一特性,且传播速度快,到达范围广,引起的注意也多。因此,童谣成为了统治者们管理国家的一个好工具,国家的统治者可以通过童谣,借他人之名行自家之实。
比如在《后汉书》中,有一则关于董卓的童谣:“千里草,何青青。十日卜,不得生”。这个童谣是怎么预测董卓的命运的呢?
因为“千里草”,实际上就是“董”字的拆解,“十日卜”则是卓字的拆解,这种拆解的方法以及最后的“不得生”就预言了董卓败亡的命运。
而实际上,董卓在回到长安之后,虽然权倾朝野,但是他为人处事凶悍残暴,目无君上,使得当时社会生灵涂炭。
逆天者亡,所以当时有远见的人就能够预测到董卓的结局。将这种结局先用童谣传唱于民间,实际上是给生活在董卓作乱时期,那些水深火热中的百姓以希望,从而稳定国家整体的发展。
《后汉书》中还有一首童谣是关于公孙述会被汉光武帝所灭的预言:“黄牛白腹,五铢当复”。
因为公孙述自号“白”,此前的王莽则被人称为“黄”,而王莽的政权已亡,将已亡的政权和公孙述的割据政权进行并列类比,五铢钱则是汉王朝流通的货币,这里便是指代汉政权,所以这个童谣预言的就是公孙述终将被汉光武帝灭掉。
历史也见证了这一童谣的预言。西汉末年,公孙述占据了部分蜀地,刘秀则占领了中原的大部分地区,而且刘秀占领之地,民心所向。
因此一些有识之士便认为只占据蜀地一隅的公孙述难成气候,最终公孙述确实被光武帝派出的吴汉大军所杀。
实际上关于公孙述会被光武帝所灭的童谣是起源于公孙述所统治的蜀地的,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猜想,这则童谣极有可能是光武帝是为了扰乱蜀地的民心散播的。毕竟,这则童谣是对光武帝统一蜀地起到了积极作用的。
童谣的伪造
因为典籍中很多童谣的预言,这引起了很多学者们对于童谣的真实性的考量。乍一看,流传下来的很多童谣,其描述特别符合朝代的发展趋势,但是经过学者的考证之后发现,有的童谣确实是统治者为了美化自己而自己设计的。
此外,因为童谣巨大的宣传效果,一些有野心的人,则会借助童谣伪造舆论。简言之,就是童谣可以被操纵,于是一些统治者为了实现自己的目的,通过童谣构陷竞争对手。《资治通鉴》中有关于斛律光之死的记载,这个记载就和童谣伪造有关。
斛律光是北齐的大将,率领北齐军队多次战胜了北周。但是此时北齐的君主则是昏庸的高纬,高纬身边信用的人都是像祖珽和穆提婆这样的小人。
其中祖珽凭借高纬的宠信已经权倾朝野了,这使得他非常忌惮战功赫赫的斛律光。
而斛律光作为带兵打仗的武人,是没有心计的,非常直率。在打败北周之后,为了尽快得到自己的赏赐,便违背了解散军队的命令,加上斛律光之前在朝廷中就得罪过祖珽和穆提婆,于是北周的将军韦孝宽便准备借机扳倒斛律光这一强大的对手。
韦孝宽派遣了北周人潜入北齐邺城,散播了一首童谣。这则童谣的内容是“百升飞上天,明月照长安。高山不推自崩,斛树不扶自竖”。
其中,“明月”正是斛律光的字,“百升”指的是“斛”,也就是说斛律光将要成为北齐的天子,而现在姓高的皇帝则会从皇位上下来。
本就亲信小人的高纬和本就和斛律光存在矛盾的祖珽在听到这则童谣之后,必然就信了,随后便诛杀了斛律光一族。古代童谣,除了能在预言结果上取得成功,一些被伪造的童谣,就这样帮助伪造者成功实现了他们的目的。
《资治通鉴》中记录的另一则伪造童谣是在《太平广记》中,关于唐朝时期藩镇将领董昌从野心自立到称帝被杀的故事。黄巢起义之后,唐僖宗回到长安,董昌通过讨好唐皇室获封郡王。
但是董昌在得到封地之后,野心继续膨胀,颇有小人得志之后的自高自大,还为自己建立了生祠。之后,他便向唐王朝请求进封越王,但是被朝廷拒绝了。他的部下却深谙董昌的心,于是怂恿董昌干脆自立为帝。
因为董昌在自己进驻封地的后期残暴治民,百姓早已不满。有一个山阴老人便伪造了一个童谣:“欲识圣人姓,千里草青青。欲知圣人名,日从日上生”。
“千里草”便是董字的拆解,“日从日上生”便是“昌”字的拆解。伪造的童谣实际上就是说,董昌将来会成为天子。
这个童谣实际上是这个山阴老人随口编造的,但是他却说这个童谣已经传唱三十多年了。董昌本来就是个好大喜功之人,他身边的下属也都是趋炎附势之人。见童谣这样传唱,也信以为真。
而实际上,唐朝虽然经历了黄巢之乱,但是毕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唐王朝三百多年的历史,想要制服一个藩王,当然是有很多办法的。
在董昌自封为越帝之后,唐王朝将上报此事的钱鏐封为郡王,并授权钱鏐劝降董昌。但是董昌在听信了伪造的童谣之后,更加自大,不肯投降,最终为钱鏐所杀。伪造童谣的江阴老人最终通过童谣成功实现了百姓的愿望——除掉了残暴的董昌。
对童谣的伪造,居然能够如此之大的威力,从另一方面来看,恰恰说明了古代常规政治童谣可信性。
总结
古往今来,学者们赋予了原本单纯的童谣以各种复杂的解读,这使得古代的童谣或是充满神秘色彩的政治谶语,或是记录民俗事象的载体,或是教育传承的方法。
自春秋开始,政治童谣的数目开始逐渐增多,在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的生活到达顶峰,在之后的宋明王朝,其数量又开始逐渐减少。
也就是说,在大变将起、朝代出现矛盾和战乱的时候,童谣便变得活跃起来。这说明在古代社会,童谣确实有预言和指引未来国家发展方向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舒大清.论中国古代政治童谣的伪造[J].江汉论坛,2009(11):103-106.
[2]涂明求.论中国古代儿童文学的存在——以童谣为中心兼与朱自强先生商榷[J].学术界,2012(06):95-103+284.
[3]王娟.古代童谣略谈[J].中原文化研究,2016,4(01):98-104.DOI:10.16600/j.cnki.41-1426/c.2016.01.019.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226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