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疑人生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怀疑人生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怎么说

怀疑人生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怀疑人生是什么意思下一句怎么说

来源:网络

现在,请闭上眼睛想象一个让你感到失败、感到沮丧的情景。

或许是因为工作一件事情没做好,被领导批评,

或许是因为考试没考好,自己感到无比自责,

或许是因为生活中一时不慎,然后被身边人指责…

这些事情,都会让一个人感到万分不快,时间一长,甚至怀疑自己的能力,以至于“怀疑人生”。

如果你经历过这些,因为害怕责骂,做事前“焦虑万分”,因为害怕失败,面临选择时“踌躇不前”——你就进入了“习得性无助”的陷阱:好像自己做任何事都会犯错,好像无论自己多么谨慎小心,总是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在前面等着自己,自己像是被锁链捆着,动弹不得。

固化在这一状态的人,也会很羡慕另一些人,好像“他们做什么事都是对的”,哪怕是被领导批评,也会很快从坏情绪中走出来,迅速调整状态,下次就能把事情做对,他们就像是“别人家的孩子”,走到哪里都是身边的“优等生”。

两类人究竟差在了哪里?在我看来,正像是美国积极心理学家之父——塞利格曼所提出的两个概念之间的差异,一个是陷入了上面我们提的“习得性无助”,而另一类人,则是拥有“习得性乐观”的能力。

我们如果能够破除“无助”的魔咒,走向“乐观”,发生了事情能够积极应对,那么也可以迅速走出无助的状态,成为人见人爱的“乐观派”。

破除魔咒的秘密在哪里呢?恰恰是这两个词的前缀——“习得性”

习得性无助的原本情景是,无数次遭受失败后,失败个体彻底放弃反抗,哪怕威胁消失,依然会将威胁揣在心里,不敢行动。

人也是动物的一种,这是被失败驯化的情景。换句话来说,这种失败不是天生的,而是学会的。

是的,或许我们在天生上,很多地方和“优等生”一样,但是后天的经历却让我们学到的不同。

所以,如果你现在也陷入在“习得性无助”中,一个好消息正是:无助也好、乐观也好,其实是可以学习的,而并非命定的,即便你现在无助,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乐观起来。

在我们谈论具体怎么做之前,我们看三个小场景,来看看小A和小B谁更是“习得性无助者”:

情景一:数学考试后,成绩不理想,没达到班级平均分

小A:看来我不适合学数学,还是学文科适合我

小B:这次老师出的题比较难,正好出在了我不会的地方

情景二:聚会上,讲了一个笑话,逗得大家哈哈大笑

小A:多亏运气好,找到个好笑话

小B:我讲笑话的能力真是厉害,有点崇拜自己

情景三:去准备一个会议,但是没有搞好,被领导骂了

小A:这点小事也做不好,我真是好差劲,以后也别做什么大事了

小B:这次会议安排得太紧了,领导说的太着急,仓促没做好

在这样三个小场景中,小A正是扮演的“无助者”,小B则是“乐观者”。

为何如此呢,我们可以发现,遇到失败时,小A看到的问题,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而且是普遍的。

永久性的。而遇到成功时,他更容易解释成为“外界的”、“环境”的。

比如在情景一中,代表的是一种永久的、自我的、普遍的认知,潜台词是“我这辈子不适合搞数学了,还是学文科吧。”可想而知,下次数学考试,带着这样一种信念,会是什么样?

情景二中,小A忽视了自己在讲笑话时的表现,将功劳归结在运气上,潜台词是“成功不是我能控制的,只是这次运气好”。

情景三与情景一相似,表达的意思是“我真是差劲,啥事儿也干不好”,带着这种信念做工作,他的绩效会如何,不言而喻。

在这样一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习得性无助”,或者说“习惯性失败者”是如何诞生的——失败性事件造就了失败性经验,然后造就了失败性信念,如同一个雪球,越滚越大。

打破这一循环的关健,核心的方法是“改变归因”,即让小A的思想,改变为小B的思想。

核心的归因模式,正是刚才我们所说的三条:是永久的还是暂时的?是自我的还是环境的?是普遍的还是特殊的?

如果我们将一件坏事解释为“永久的”、“自我的”、“普遍的”,那正是“习惯性失败者”的解释方式:坏事永远会发生、坏事发生的原因都是我造成的、我做任何事情都会招致坏事到来。

反过来,另一种方式会将坏事解释为:“暂时的”、“环境的”、“偶然的”:坏事只是暂时的,坏事是因为当时环境造成的,坏事只有特殊情况会发生,并非每次都出现。

当然你会说,后一种解释方式难道不是“精神胜利法”吗?确实,这并非“习惯性成功者”的思维方式,我们管这样的思考叫做“盲目乐观者”,也是无法承担责任的人。

一个真正成熟的归因者会这样做:

1、当不好的事情发生时,捕捉到内心中对这件事的解释,以上面情景三为例,他可能得到一个答案是“我太差劲了,做什么也做不好”。

2、问自己,这件事是永久性的还是暂时性的呢?结果发现时永久性的,差劲是一个永久性的归因。

3、问自己,这件事是普遍性还是特殊性的?差劲无疑是普遍性的。

4、问自己,这件事个人化的还是环境化的?个人化的,和环境没关系。

以上四步,看起来好像进入了“习惯性失败者”陷阱中。但是接下来他会这样想:

5、上面的解释和归因是否是有事实依据的?他可能会想到,我在工作中,也有闪光点的,上周因为文章写得好,还被表扬了。

6、根据事实,更准确的解释这件事:我并非差劲,而是有能力的,第一次准备会议,难免会出错,这次我记住问题点在哪里,下次就不会出错了。

如果下次会议因为自己积累的经验而获得了成功,小A就会打破自我习惯性失败的桎梏,改变对自我的看法,从而获得高的自我效能

这一归因方式,也经常被用于各个方面,比如在教育领域,很多老师会批评孩子:你怎么这么懒,作业就没见过你写过几次。这就是一个“永久的”、“自我的”、“普遍的”,孩子极易破罐子破摔。

反过来,如果老师说“今天怎么没有写作业啊,之前你的作业都完成的很认真啊,这次 发生了什么事没有写呀…”将它变成一个“暂时的”、“环境的”、“偶然的”因素,更容易让孩子进步,当然这要切实根据事实而论定,但是要关注到其中积极的方面。

结语:

很多人觉得,一个人越成功、越优秀,似乎是他技能更好、资源、人脉更广更多…这些确实是核心原因,但一个人能一步步获得这些,靠的更是不断坚持的毅力和乐观的精神。

其实,所有的“认知”,能够符合事实最重要,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会让自我夸大事情的影响、身边人的反应…从而让我们做出带有偏见的结论,因此能够准确归因,是让自己看清现实的方法。

所以,乐观的秘密并不是不断成功,而是懂得正确归因。

成功和失败也未必是成功之母,懂得如何利用归因为自己赋能,才是成功之母。

愿你能成为“习惯性成功者”。现在再看看文章开头你想到让你感到失败、感到沮丧的情景,对它的解释,是否有所变化?

作者:贾宁

图源:网络

首发:壹点灵心理服务平台

专注心理成长,温暖而有力地爱着你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34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