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秋叶大叔 | 编辑:林琳
前几天看到某明星粉丝和路人网友在闹纠纷,双方从豆瓣一直吵到微博小红书。
事情是这样的,豆瓣上有个读书小组,讨论的书是《那不勒斯四部曲》。
这套书被誉为女性主义史诗级的作品,纯文学本来就是小众的,人家读者只想找个地方安静交流。
没想到一方精神净土忽然被娱乐圈粉丝鸠占鹊巢。
7000多名组员一夜醒来,发现自己莫名被踢出了群,所有文学帖子被移除。
群图片换成了二次元风格的“永远有糖”,接着,大批时代少年团的粉丝涌了进来。
读书小组变成追星小组,这种“暴力偷家”的行为激起了众怒,舆论发酵后,众多网友加入了谴责饭圈的队列。
明星粉丝也觉得委屈了,有的人不知道前因,以为只是跟着粉头单纯搬个新家。
加上有的网友可能骂得太难听,伤了饭圈的自尊心。
总之粉丝们长年征战,在网络骂战这件事上从来不甘示弱。
事情确实因豆瓣组长的卖组行为而起。(才400元就卖了,文学今天果然不值钱)
但你要说饭圈冤吗?也不冤。
为什么一个小众的读书群事件,饭圈都会引来网友的集体声讨?
真的是因为饭圈某些人发的信息太有误导性了,总是干扰你看到客观的信息。
01
听说最近最火的仙侠剧是《沉香如屑》,播放破亿,高居热度榜首。
剧是所谓顶流拍的剧,可大众的评价,却并不乐观。
连看都不想看,就怕被粉丝的控评带进坑。
还有这张2021年度歌曲30强,你哪怕一首歌都没听过,但它们就代表“年度”,代表“最受欢迎”。
评分和榜单的作用,本来是节省大众筛选信息的时间,能快速搜索到好剧好书。
然而在粉丝疯狂的控评和打榜之下,评分已经形同虚设。
饭圈的控评有多疯狂?
他们有组织、有纪律,爱豆作品还没播,内部已经拟好话术,有规模地开始分发。
电影院没受到疫情影响以前,粉丝的控评行为包括在电影院“锁场”。
当年《三生三世十里桃花》上映,大众不为流量买单,粉丝就每个场次买一张票,让电影院无法取消场次。
锁场,可不是包场。
锁场等同于一个人去饭店占一个大包厢,结果只点一盘花生米。你说招不招人恨?
现在,微博成了控评的主阵地。
甚至催生了一个产业——购买他人账号代替发微博。养号成了微博的重灾区。
网上有具体报价,普通账号10元1条,黄V账号30元一条。
只要付钱,从负面新闻到作品差评,让写什么就写什么。
这股风气真的该管管,其实不一定是饭圈干,是有的人出钱干,然后引导一些年轻人跟风起哄,让饭圈的文化变了质。
控评的结果就是,普通观众要是敢写差评,说”我不喜欢你家爱豆演的戏“,那很多账号会涌来攻击你。
你敢辱我正主的作品,我就生生逼到你删帖。
观众以为作品上了热搜就代表好口碑,结果一看不是这么回事,是饭圈刷出来的。
折腾影视区也就罢了,无辜的出版圈才是遭了无妄之灾。
某图书编辑的一篇帖子曾经在网络发酵,控诉饭圈为了增加号的权重,好给自家爱豆打分,跑到他的书籍下发“水评论”。
这些复制粘贴、莫名其妙的“水评论”让读者看得云里雾里——
“写得不错,下次还会看的。”
“想读,先给五星了。”
“哇咔咔,感动感动。”
编辑把自己的书当成孩子似的,你们就不能好好看一看再评吗?
新经典也在官方账号发帖,印证了这一情况。
控评这件事,甚至都不需要劳动经纪公司,粉丝自己就真金白银地搞定一切数据。
明星,尤其是流量明星,就指着粉丝的数量赚钱,宠着都来不及,怎么能打击他们的积极性呢?
所以经纪公司对饭圈的作为总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饭圈之间,饭圈与路人之间在网络上发生纠纷时,明星和经纪公司往往集体失声。
02
比控评和刷榜更令人深恶痛绝的,是恶意举报。
这个时候,连平台举报系统都会被利用。
居然也有黑产从业者提供这种服务,2元一条,就可以批量购买水军。
比如某一天你醒来,忽然发现自己的账户被封了,理由是你给某个明星主演的电视剧打出一星或二星,被平台判定为“恶意评分”。
难道我没有打低分的自由吗?一分怎么了,演得差还不让人说了?
原来,明星的粉丝群或者他们购买的水军,每天在评分网站上举报至少30条给爱豆打低分的账号。
平台只看到,你们是一大群人有组织地给一部作品打了低分,恶意评分的嫌疑很大呀。
这些举报看似合规,表面上都由平台来裁定。
但实际上,它导致普通人无法客观地参与评价,否则就有可能被平台误判而封号。
你说申诉吧,人家多个管理员,每天轮流在粉丝群发布需要举报的用户链接。
你今天申诉恢复了,只要不删掉对爱豆的差评,明天还举报你。有工作的正常人根本没时间和他们消耗。
这就变成,个别饭圈人的疯狂,却非要绑架着普通人一起进行。
更有甚者,这种恶意举报还从线上蔓延到现实生活。
媒体曾经报道,有老师在公共议题上表态反对某明星,被一帮小粉丝攻击到差点下岗,最后道歉才算完。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某学生,就因为在网上说了一句批评某爱豆的话。
结果被粉丝人肉,把这个学生的信息统统公布出来,要求学校开除处理,连大学官方网站的评论区都沦陷了。
这就是为什么,人们谈饭圈色变,舆论对他们越来越多批评。
如果饭圈只是一个圈子,因为喜欢一个明星聚在一起,有自己的活动和话语体,其实大家没必要去批评。
从前的孩子也追星,我们可能不习惯,但我们愿意忍耐。
直到最近几年,饭圈开始变成有极强动员能力的组织。
他们用同质的内容填满各个平台,用简单粗暴的方式区分异己,在网络空间里,随意攻击表达异议的人。
我们要警惕这种党同伐异的风气,它正在影响整个网络的舆论环境。
你站不站我的爱豆,你是不是哥哥的粉,每个人都得贴上标签,这让很多想表达不同意见的人变成了“善良的沉默者”。
不想吵的人,只好不说话,大众就越来越听不到真实的声音。
03
这些年大家把对饭圈的不满发泄到了流量的身上,只要是流量明星的作品,一概给差评,还有人呼吁限制年轻人追星。
这些呼声对饭圈的不良行为有一定限制,但其实没有解决实质的问题。
年轻人追星,可能不够理性,但也是青春期情绪的一种出口,他们总要有个投射情感的地方。
就拿这次豆瓣事件中的时代少年团来说,成员最大不超过20岁,他们的粉丝肯定以中学生居多。
你家里要是有一个中学生,你说不让他喜欢谁,他就能乖乖听话吗?
我们不能完全杜绝不理性的行为,但至少可以规范不理性的声音出现的环境。
平台的审核和治理规则才是最为关键的。
比如开篇的事件,饭圈宁愿搬到“那不勒斯四部曲”的小组去,也不自己建新组,不是他们不想,是不能,这就是豆瓣在清朗行动之后,豆瓣对娱乐八卦组做了毁灭性打击的结果。
豆瓣不但砍掉了成立近11年,拥有60万组员的娱乐组,而且从此对带有娱乐属性的小组申请,几乎很难通过。
这次纠纷,豆瓣站方最终通过技术手段恢复“那不勒斯四部曲”小组被移出的7000余名成员,同时恢复该被删除的正常讨论。
我们想要的只是一个纯净的环境;希望一部作品能上榜,只是因为它好看,无关于其他。
希望未播的作品不要再出现“未看先评”的古怪现象;希望不再看到“流量通吃”的局面,只有好演员好作品才有资格出圈。
让看颜值的看颜值,看作品的看作品,你粉你的爱豆,我看我的作品,大家各自尊重彼此的边界,反而相安无事。
在一个越来越不理性的世界,去追求理性沟通真的是奢望。
但我们不应该让世界变成这样的,对不?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3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