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天当妈养娃,晚上当爹赚钱:女性的成长最重要的是这件事!》
一个真实的故事,一位宝妈,为了活成一个妈妈该有的样子,亲喂宝宝到2岁多。无论是涨奶引发乳腺炎,导致39.8°C高烧不退,还是出牙期被孩子当磨牙棒,咬得钻心疼,甚至夜间起三、五回,只为了孩子那一口满足的夜奶。
她一直认为,生下孩子,就得为他负责,就要做一名好妈妈。
当然,还有恐惧的另外一面:如果她不这么做,那么,她就不是好妈妈,也无法面对挣钱养家的丈夫以及挑剔的婆婆。
孩子快2岁多的时候,这位宝妈的老师找到她,希望她回归,一起参与一项课题工作,看着身边团团转的孩子,她犹豫了。
一边是自己生娃前的努力成果,另一边却是自己要做到的“好妈妈”,两难的选择困扰着她,最后,为了孩子,她还是拒绝了老师的邀请,继续在家带孩子。
后来,由于家庭原因,经济陷入了困境,她不得不兼职帮老师做课题研究,虽然被老师戏称:“白天当妈养娃,晚上当爹赚钱”,但是,她突然觉得,自己是有价值的。
她开始认识到,作为一个人的自我。
这位宝妈,一直的生活轨迹,都是在努力成为别人眼中的好女儿、好妻子和好妈妈,却唯独不是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
可一个人的生命,终究是为了活出自己呀!
德川幕府的开创者,德川家康说过:“过于揣测别人的想法,就会失去自己的立场,甚至失去自己生命的活力。”
不想失去自己生命的活力,就得自我觉醒,认识到世界不光是别人的,还是我的,而我的人生,更加是我的,并不是为了活成别人想要的样子。
01不患得患失,只保持自我信念
在一次讨论会上,一位著名演说家没有讲一句开场白,而是手里高举着100美元的钞票。
面对200多位观众,他问:“谁要这100美元?”一只只手举了起来。
他接着表示会把这100美元送给在场的一个人,但是,在送出之前,会做一件事:他把钞票在手里揉成了一团。
然后询问有没有人要?这时,仍然有人举起手。
他又把钞票扔到地上,一脚狠狠地踩了上去,并用力地碾它。
最后,他指着那张又皱又脏的钞票问:“现在还有谁要?”还是有人举起了手。
“恭喜你们!”演说家说道。
“你们上了最有意义的一节课。无论我怎么对待这张钞票,大家还是会想要它,因为,钞票并没有贬值,它依旧值100美元。”
人生路上,我们也会同这张钞票一样,无数次被逆境或者自己做的某项决定给击倒,甚至摔得粉身碎骨。
但是,我们的价值也同这张钞票一样,是没有变的。不管别人怎么样说,自己都要保持着这样的信念,不患得患失。
很多成功人士都拥有这样的信念,比如洛克菲勒,他从小就想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最后,他的确活成了他想要的样子。
坚定自我信念,才不会被他人控制,才能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而不是活成一个吉祥物。
02不随波逐流,只保持自我清醒
有这样一位来自美国的超模,名叫卡门,她已经88岁了,并没有如其他老人一样安享晚年,而是仍然活跃在各大时装周的走秀中。
她步伐矫健,身材高挑,风韵犹存,站在T台上,状态极佳,丝毫不输给其他年轻的模特。
而且,她还具有其他超模不具备的那种淡然、雍容的气质。
正如认识的一位老阿姨,60多岁了,看着还年轻、貌美。
她没有多高的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但她活得很惬意,生活也一直按照自己的意愿前行。
她之所以可以做到这点,都是因为她并没有随波逐流的做一些决定:别人怎么过,我也怎么过;别人要什么,我也要什么。
而是强烈地知道“我想要什么!”
自己想要的,必须靠自己付出额外的努力来争取。
不随大流,时刻保持自我清醒。
人,越努力,越幸运。
03不困于表象,只保持自我意识
有一个姑娘经常出差,也经常买不到对号入座的车票。可无论长途短途,无论车上多挤,她总能找到座位。
这个办法听起来并不怎么高明,但是却非常有效。
事实是,每次出发前,她都做好了从第一节车厢走到最后一节车厢的准备。然而,她每次都不用走到最后,就能发现空位了。
她说,是因为像她这样契而不舍找座位的乘客不多。经常是在她落座的车厢里,还有若干空余的座位,而在其他车厢的过道和车厢的接头处,却挤满了人。
大多数人大多数时候,都容易被表相所欺骗,从而做出错误的决择。
不要被事物的表象所欺骗,保持自我意识,进而活出精彩的自我。
其实,阻碍我们去发现、去创造的,仅仅是我们心里上的障碍以及思想中的顽石。
女性如果没有自我的觉醒,那么,压根儿就不会成长。
著名诗人鲁米说:
经年累月,复制他人,我试图了解我自己。
内心深处,我不知何从何去。
无法看到,只听得到我的名字被唤起。
就这样,我走到了外面。
一个人的生命,只为自己而活。
拥有一个,你说了算的人生!
图片来自网络 侵权删除
【大家好,我是林子,生活从来就不简单,跟我一起发掘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小事里面所蕴含的人生哲理吧!如果对您有收获,请点个赞,如果喜欢请点个关注呗,感恩。特别欢迎留言讨论】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420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