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创大赛,尤其是这种偏向于传统文化活化类型的比赛,首先不应该把传统历史遗产,尤其像圆明园这种三维的、有空间载体的这样一种文化遗存当成一个静态的、一成不变的事务去看待。
世界只有一个圆明园,遗址的特殊性在于它并不是一个我们习惯上认知的“完整的园林”。我们之所以称之为遗址公园,它就是肩负了两重身份:1.它是一个可以让人游览的皇家园林公园;2.它是一个遗址,肩负着中国近代史教育的历史教材使命。
我本人是学建筑的,做过建筑业相关的工作,从这个角度来看,做设计的老师同学们也许有以下的3个层面的心得体会,可以为大家在做进一步工作时提供些启发。
文创的含义载体
圆明园题目的特殊性可以用关键词来形容,就是诗意诗歌。这就是所谓文创的含义载体。就好比我们古代人经常说的怀古旅行一样,感到一种沧桑的时代变迁,家国兴亡的那种感慨寄托在其中。而这种感觉一旦跟现实中的某个空间对应上,就具有一种很巨大现实反差,于是就构成了一种特别有意思的体验和诗意。在这种日常生活比较功利性的生活活动中,这种遥远而有诱惑的心境是极具诱惑力的。
比如面对这种残垣断壁废墟所体现出来的历史价值,是不能用简单的仿古道具场景来代替的。所以我觉得圆明园价值第一点就是它的美学价值,一种残缺引起了一种失意。这种失意在过去的很多的古典理论家曾在不同的语境中提到过,无论中外。
圆明园是一个可以生长的、现实存在中的空间。尽管圆明园在1860年晚清遭遇蒙难后,经民国到新中国建国以后,这个区域即使在火烧以后还是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它一直不是个像隔着很多空间距离概念,不是一个扁平的图像概念,它一直是一个生长的空间真实的存在。
例如为大家所最熟知的就是在圆明园旧址上建成的北京大学,最初是在民国时期,叫燕京大学。并且清华大学在某种含义上也是圆明园的一部分。因为过去的人们其实他们没有像我们现在这么黑白分明的理解一个地方的边界,圆明园的过去所指的范围比现在大得多。换而言之,圆明园不是一个简单的概念,不是一个品牌、不是一个标签,它是一个空间最初的属性,是一个巨大的空间,而空间载体就是座园林。
当代人会把圆明园称为古代文化遗产。遗产也可能是一种环境。明明就是这种突出的、可以再生的环境的代表。因为在这个遗址上面,其实现在已经早就不再是今天圆明园公园界定的范围内的概念了。
所以我觉得也许在今后的文创的研发之中,我们应该由小见大、虚实相间。比如说大多数产品的研发都是在方寸之间,在电脑上完成的,其实它应该折射的、对应着的不管是使用什么样的技术,应该是一个更大的、深邃的世界。园林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题目,我很乐意看到的就是将来也许会有很多超越简单装饰和玩物层面的这种文创产品的出现。
文化遗产转化
回归我们自己现在的处境。其实更好的看圆明园的时间,是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这就是说圆明园对喜爱它的人而言,会有一个生活场所和场景的含义。
回归到我想表达的核心点,文创产品它当然是推动经济发展、促进消费的直接手段,这也是之所以大家现在都很热衷于这项新兴文创事业。
那么最好的办法就是做文化遗产转化,把昔日里那些貌似高不可攀的东西有效地转化成为我们的生活的一部分。当然了在这个工作中设计师们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打通。设计出来的作品不能光是一个物件,或者只是一个图像,还需要由图像转化为具体的空间的演绎。
就刚才说到,其实除了这个图像之外,圆明园还是一个很具体的空间,直到今天还具有普通生活的意义。
最后我们讲到的遗产转化的更高境界,如何由图像到空间到故事,如何在今天写下圆明园的新的故事。我们知道曾经有一个圆明园画家村,当初虽然不属于圆明园内部,但是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续写了圆明园的故事。
没有这样的故事,我们可能很难想象,这样的一个伟大的古代文化的遗产在今天还如何迸发出更多的意义。所以我觉得有这样的故事之后,这样的园林的意义的就更加完整了。这个也许可以在我们的设计大赛中得到进一步的弘扬,让我共同续写圆明园的故事。
唐克扬
清华大学教授 未来实验室首席研究员
建筑学院 美术学院博士生导师
[编辑]
付怀东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528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