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茅山,与道相遇
▓ 徐卫凤
茅山四维是山,中间是盆地,道教协会办公地点在崇禧万寿宫,无论是站在崇禧万寿宫看周围山峰,还是站在九霄万福宫,亦或在元符万宁宫看其他山峰,俱是岭上多白云,心静自愉悦。
我时常回忆起盛夏登山时的情景。沿着一条山涧旁小道漫步山谷,那是我最喜欢走的一条游步道。拾级而上,夹道芳草萋美。因为盛夏,左侧山涧已断流,只有些许地方突兀出山泉点点,想见雨水丰沛时溪流如何在山谷间曲折流淌。右侧山高林密,野桃树枝条垂挂,竹叶微风中拂动,茂密林下可见一颗颗竹笋冒出。路边的凤尾草摇曳着尖尖的叶尾,枫树的深色叶片将红未红,玉簪花汤匙般的叶子,绿得动人的心,铁线蕨梳齿张开,尤能令我感受到深山古意,平原地区少见这种植物。
踩着青苔上石阶,浅浅的绿,深深的绿,小心地走着。幽径两边,蝉鸣深树,更显出山涧的幽静。很想找块石头坐下来,慢慢体会“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的意境。可惜我仅仅是一个过客,在景区工作的友人力邀下前来赏景,我才得以亲近名山,问道悟道茅山。
山路向上,折而向右,水边见一亭,名曰“枫林小筑”, 亭向西几米远,忽现一“之”字形石板小桥,桥下静守一潭清泉,桥右侧矗一块巨石,上书“喜客泉”。 喜客泉一汪清粼粼的水,透彻见底,视线毫无遮挡,水底散见一些硬币,一两尾红色的游鱼往来穿梭,引起水面细小涟漪点点。
为什么名之喜客泉?友人告诉我,只要站在喜客泉中间的小石桥上,双手拍掌,水面即应掌声而起数个泡泡,向上漾起涟漪一圈圈。我拍掌一试,果然如此,掌声响起,水泡即冒出水面,仔细探看,不知水泡源于水下何处,有从较深处漾起,有从清浅处冒出。掌声停,水泡涟漪渐息。掌声再起,水面这里那里,水泡再涌出,总之,绝非从水潭底处升起。真乃神泉也。 据说,此泉自唐代以来,就应掌而呼出水泡,因此,被人们称为喜客泉,为茅山十九泉之一,列为天下名泉。
喜客泉,让我到茅山而喜,真是道教名山,自有神奇之处。
在万寿宫书画院里听道院的住持讲道,杨道长说,茅山弘扬道法自然,茅山宗人文环境和茅山自然环境本身更显出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境界,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茅山既展示传统道教文化,更积极融合现代文明理念与创新精神,发展健康养生观念。杨道长说,茅山不仅是道教山,还是革命山。原来,茅山还曾是著名的苏南抗日根据地司令部所在地,陈毅曾在这里指挥抗击日寇,茅山的道士们也为抗日英勇献身,军民书写了一段抗战传奇。我们去当年新四军冲锋陷阵的茅山北麓望母山峰参观了苏南抗战胜利纪念碑,这里也有奇异的一景,游客们买来鞭炮在纪念碑前点响,立即空中就响起来激烈的军号声,仿佛有一个小号手正挺立在硝烟弥漫中吹响军号,后面大部队人马冲向战场奋勇杀敌。
我在茅山小住的那段时间,不仅解了独特的茅山文化传统,还感受到茅山道教文化和红色文化的博大精深。无论在仙谷中漫步,还是到抄经堂握毛笔抄写经书,感受浮躁红尘中那份难以抵达的静心。
与茅山相遇,就是与道相遇。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736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