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上一篇介绍永乐盛世的时候说过朱棣迁都历时十多年,最终才完成迁都,结果还没有住几年,毁于一旦。这么大的工程劳民伤财,还直接引起了山东地区的农民起义,朱棣不可能没有意识到,但是朱棣为何还非要固执己见迁都呢?要从大臣李至刚的上书请求迁都北京开始说起。
永乐1403年正月,礼部尚书李至刚上书朱棣,希望朱棣效仿朱元璋,把北平设为京都。李至刚的上书至于有没有朱棣的授权不得而知,但是这个上书正好符合朱棣的心意,因为朱棣在南京登基后刘一直琢磨着回北京,一方面是因为朱元璋时期朱棣被封为燕王,管辖的地区就是北平,朱棣没有登基前,一直在北京生活,朱棣集团都是从北京发家的,造反成功后朱棣和这些大臣们都想尽快回北平去。所以从现实和心理上,这些功臣整日在朱棣左右影响着,迁都北京变成了一个非常明智之举。
明朝建立后,北元势力没有消灭干净,时不时的骚扰地明,所以北方要长期驻扎军队,此时北平的军事地位显得非常重要。朱棣登基后势必要清除北蒙古人的威胁,稳定自己的统治地位,先后多次亲征蒙古,所以迁都北平从军事上来说,也是出于对抗蒙古的需要。另外一方面北平的地理位置优越,北平有居庸关,同时西北东三面环山,还靠近天津港口,利于全国统治。
朱元璋时期就已经感受到南京城市发展的局限性,已经在筹划迁都的事情,朱元璋当时考虑的是三个地方,分别是西安,洛阳和北京。后来安排太子朱标到各地去考察。西安地区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是长年的水土流失造成可耕地面积减少,无法支持庞大的人口,并且远离东南区域,不利于强化全国的政治统治。朱标对洛阳比较满意,考察完后就把考察报告上交给了朱元璋,还对朱元璋做了详细论述,列举了迁都洛阳的理由,似乎大明马上就要迁都洛阳了,但是“人算不如天算”,朱标考察完洛阳没多久就因病去世了,迁都洛阳也就没有了下文。最后就是北平,但是却遭到大臣的极力反对,所以先就搁置了。朱棣要完成朱元璋的遗愿,因为他要为他的造反不断的增加合法性理由,要让世人明白他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恢复祖训。
朱棣继位后,对江南地区的支持建文帝的江南地方和政治官员给予血腥的镇压和清洗,虽起到震慑作用,但也失去了南方民众的拥护,如果继续在南京的话,处于不利地位,朱棣担心处理不好,再次引起民变。迁都北京后,可以削弱江南民众的敌对意识,不至于被动。
朱棣还是怕他老子的,他也担心死后见到朱元璋不好交差,朱棣也经常请和尚来寝宫做法事,但是依然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心里,经常被梦惊醒,所以朱棣心里还是想尽快远离南京。
总得来说,朱棣迁都北京也是综合方面考虑后所做的决定,虽然给当时的民众带来了非常大的灾难,但至此开启了中国政治中心的转移,也给大明留下了天子守国门的美誉。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738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