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空城计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人物空城计是谁

历史空城计的主人公是谁,历史人物空城计是谁

一部《三国演义》,不仅使三国时期的蜀汉丞相诸葛亮,穿越了时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而且,几百年来,其所演绎出来的那些大大小小的故事,更是被人们所津津乐道,广为传颂。

而在这些大大小小的故事里头,在民间流传最广的,“草船借箭”、“空城计”当数其中之一二了。

可是,如果说,“草船借箭”(见《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用奇谋孔明借箭,献密计黄盖受刑”),诸葛亮在深更半夜,借助于天降大雾,逼近曹军水寨,然后叫士兵擂鼓呐喊,使得曹操以为“重雾迷江,彼军忽至,必有埋伏”,不敢发兵迎敌,随令“弓弩手乱箭射之”,于是,诸葛亮便借得了十余万支箭而归,这样的故事情节还是合乎情理的话。那么,“空城计”(见《三国演义》第九十五回“马谡拒谏失街亭,武侯弹琴退仲达”),诸葛亮在光天化日之下,大开城门,自己则于城楼之上,神态自若地抚琴弹上一支小曲儿,就让司马懿以为“必有埋伏”,便引十五万大军不战自退,而诸葛亮也得以死里逃生,从明面上看,实在是让人感到疑窦重重。

而这也正是本文所想要解析的。

疑点一:司马懿攻取街亭之后,他的下一步行军作战计划是,“竟取斜谷,由西城而进。西城虽山僻小县,乃蜀兵屯粮之所,又南安、天水、安定三郡总路。若得此城,三郡可复矣。”由此可见,司马懿在率领大军开往西城之前,就已经非常清楚地知晓,西城在地理位置及战略上的重要性,对于司马懿来说,西城应该是不惜一战,势在必得的。可为什么当他率领十五万精兵抵近西城之时,有了前文的铺垫,却没有发起预期之中的西城之战呢?

疑点二:及抵近西城,当听到前军哨来报,“懿笑而不信,遂止住三军,自飞马远远望之。果见孔明坐于城楼之上,笑容可掬,焚香操琴……”,“懿看毕大疑,便到中军,教后军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望北山路而退”。看仔细了,司马懿只是“远远望之”,“看毕大疑”,便令大军“望北山路而退”。难道当年曹文帝曹丕“每与大谋,辄有奇策”的司马懿,此时竟毫无破敌之法了吗?

疑点三:当司马懿下令退兵之时,次子司马昭曰:“莫非诸葛亮无军,故作此态?父亲何故便退兵?”连十七岁的司马昭都看出了端倪,提出了质疑,谁能相信,诸葛亮空城之计,能瞒过一个久经沙场的大将军的慧眼?

疑点四:司马懿身经百战,已是战场上的老手,纵使诸葛亮千般操弄,他也有n种办法一探城中虚实。可是,我们看到,别说有具体的作为了,他连想都没有这样想。

疑点五:且不说此时司马懿已经看透了西城是一座空城,即便是有蜀军重兵防守,只要当时的主要战争对手诸葛亮在此,司马懿统领着十五万大军,都值得为此殊死一搏,消灭劲敌,使魏蜀之争毕其功于一役,早日为魏国平定江山,可他此时为什么不这样做呢?

疑点六:街亭乃蜀军咽喉之路,蜀军痛失街亭之后,可以说是阵脚大乱,而魏军攻取了街亭之后,势头正盛。当时之态势,可谓是魏军以强敌弱,形势极为有利。熟读史书,通晓兵法的司马懿,岂能不知楚汉之争楚霸王“时至不行,反受其殃”的教训,愿重蹈楚霸王垓下之围,乌江自刎的覆辙吗?

当眼前的这一切,从军事常识及用兵之道上解释不通了,那我们就只能去换一个角度来思考。

那就是,空城计,也称“西城弄险”,诸葛亮赌的绝不是当下双方军事上的胜负,而是彼此的人生智慧,赌的是二人的人生沉浮。

此刻,诸葛亮心中盘算的应该是,如果司马懿连“兔死狗烹”这点道理都不懂,真的杀将过来,自己也无非只是先其一步死而已。而司马懿脑子里掂量的应该是,如果杀了诸葛亮,没有了劲敌,自己在魏明帝眼里也就没有了利用价值,日后还岂能自保?其结果只能是赢了军事,输了人生。

现在,我们再来看一看“空城计”发生时的那一年,即公元228年,魏国的政治生态,以及在此之前所发生的那些事情,对司马懿此时的心路历程就会更加清楚明白了。

当时,魏明帝曹睿即位刚两年,24岁。公元226年五月,魏文帝曹丕临终之际,托孤于曹真陈群、司马懿和曹休。曹真和曹休,都是魏国皇族,权倾朝野,而司马懿却是外人。

其实,在《三国演义》第九十一回“祭泸水汉相班师,伐中原武侯上表”中就已经看到,魏明帝即位之初,当诸葛亮采纳了马谡的离间之计,魏国宫廷之上就已有大臣建言,司马懿“反情已萌,可速诛之”,“若不早除,久必为祸”,魏明帝曹睿也因此一度将司马懿削职回乡。

“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于是,没有了司马懿,诸葛亮便发起了第一次北伐中原之战。蜀军攻入魏地,攻城拔寨,势如破竹,魏国损兵折将,城池连失。如果不是时势所迫,魏国乃至历史上恐怕就再也没有司马懿了。幸有太傅钟繇在魏明帝面前保举,司马懿才得以复出,重掌兵权,抗拒来敌,而这也正是司马懿存在的价值与意义。

综上所述,魏明帝曹睿对自己又倚重又防范的心态,司马懿自然也是心知肚明,只是彼此心照不宣,这层窗户纸谁也不去捅破而已。

所以,时遇空城计,诸葛亮精心编排出来了一出文戏,似乎是给了司马懿一个不攻的理由,而司马懿也确实据此有了一个退兵的借口,这种结局也算是“双赢”。

话说到这里,那么,前面所列出的所有疑点也都不是疑点了,它们在这里全都找到了答案。诸葛亮不能死,至少是现在不能死,司马懿需要他活着。而西城之下,不战而退,也是司马懿当时最好的选择。

可话又说回来,如果我们由此就以为司马懿的这种做法仅仅是出于自保,那也就太小瞧司马懿了。

司马懿收复了陇西诸郡,引兵回到长安,见到魏明帝,“奏曰:‘今蜀兵皆在汉中,未尽剿灭。臣乞大兵,并力收川,以报陛下。’睿大喜,令懿即便兴兵。”

那么,新的疑点又来了。为什么在诸葛亮无兵可用,困于西城的时候,司马懿占尽天时地利,却不奋力厮杀,予以剿灭,如今,等到诸葛亮回到了汉中,蛟龙入海,反倒舍近求远,想起来“并力收川”呢?

这才是司马懿,这才是诸葛亮眼中“深有谋略”的司马懿,这才是同朝司徒王朗眼中“深明韬略,善晓兵机”的司马懿。 他,司马懿,只有在不断地征战疆场的过程中,才会体现出自己的价值,巩固自己的地位,才会得以延续自己的政治生命,并在这个过程中,积蓄能量,等待机会。

公元249年,机会来了。司马懿趁同为辅政大臣曹爽陪少帝曹芳洛阳高平陵祭陵,起兵发动了政变,史称“高平陵事变”。在这次政变中,司马懿虽“指洛水为誓”,却自毁诺言,以谋反的罪名杀曹爽及其党羽,并灭三族,彻底削弱了曹魏宗室的力量。自此,曹魏的军政大权完全落入了司马氏手中。此后,十几年的曹魏王朝,如东汉末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同出一辙。

曹操“因谓太子丕曰:‘司马懿非人臣也,必预汝家事’。”(出自《晋书·宣帝纪》)。曹操在世时,就曾告诫过曹丕:司马懿此人极具野心,将来很可能对曹家的国事家事有所妨害。三十年过去,不幸而言中。

司马懿,一个知进退,善隐忍的司马懿,成为了最后的赢家。

公元266年2月,司马懿死后十五年,其孙司马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即位为帝,改国号为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

后记:“三国演义”以“三分归晋,天下一统”而告结束了。其实,《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在西晋史学家陈寿所著的《三国志》里并无记载。一说,这是魏末晋初的郭冲在“条亮五事”中编撰出来的小故事,后被罗贯中引用,写入了《三国演义》。史事如烟。正如《三国演义》开篇词中所言,“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838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