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六)孤独晚年

孤独晚年

赵明诚的死,使清照受到很大打击,她一下子病倒了一个月。就在她生病的时候,朝廷派人来找她了。

来人拿出三百两黄金放在桌上,说:"皇上听说赵明诚有很多收藏,现在赵明诚去世了,皇上很想买他收藏的古物。"

清照一听,非常气愤:"北方大片国土被金人占去了,而且金人还有向南进犯的动向,在这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作为一国皇帝,不思收复北方失地,不思抵抗金兵,却趁火打劫,要买人家的古物,这皇帝也太无耻了。"心里这样想,嘴上却不敢这样说,她不冷不热地回答道:"明诚尸骨未寒,我也正在病中。手边的古物不多,也没有整理,等我病好些再说吧。"

"那也好,这三百两黄金先留下给夫人养病吧。""请先拿回去吧,我不能不明不白地收钱。"

朝廷来人从侧面提醒了她:"明诚虽然不在了,但他的遗物还在、遗著还在,我要把《金石录》整理出来,让它面目完整地留传后世,那些文物我也要好好保存。"有了这样的想法,也就有了精神支柱,她的病很快好起来了。

这天,她为了散心来到新亭。新亭位于建康南边,是一处古迹。最早是三国时吴国修建的,叫作"临沧观"-﹣长江当时想必是经过这里流向东海的。因为建在劳劳山上,所以又叫作"劳劳亭"。这里是古代送别的地方,唐代大诗人李白的《劳劳亭》诗是这样写的:

天下伤心处,

劳劳送客亭。

春风知别苦,

不遗柳条青。

到了晋代,这里的地方官把劳劳亭重修了,所以人们就把重修后的亭子叫作"新亭"。东晋的时候,长江以北地区发生战乱,晋元帝迁都到建康,一些贵族和大臣经常到新亭饮酒。一天,一位大臣喝过酒,环顾着周围的景色说:"唉,风景同以前相比没有什么不一样的,可山河已不是旧时的山河了。"说着流下泪来。在座的人也有同感,一听这话,便都呜呜咽咽地痛哭起来。丞相王导也在其中,他一拍桌子站起来说:"我们应当共同为王室出力,争取收复江北失地。怎么能坐在这里,像囚犯一样地痛哭流涕呢?"周围的人一听这话,都振作起来了。

清照抚摸着亭子里的石桌石椅,想着八百一十二年前王丞相那振奋人心的话,心里很有感慨。"当年是晋朝的两个皇帝被胡人抓走,国都从洛阳迁到这里,今天是大宋的两个皇帝被金人抓走,朝廷从汴梁迁到这里。历史怎么这样的相似啊!当年的丞相还想着帮助皇上打回江北去,今天的丞相却想着割地赔款,皇上想着收买古玩;当年在江边还有个刘琨,坚持同敌人作战,打了不少胜仗,而现在呢?现在传来的全是失败的消息。"想到这里,清照流下悲愤的泪水,她挥笔在新亭的柱子上题了一副对联:

南渡衣冠少王导,

北来消息欠刘現。

很快,金兵攻打建康的风声紧了。皇上顾不得收买古玩,逃到浙西去了。建康已不是久留之地,清照孤身一人,不知该投奔到什么地方才好。她想到明诚有个妹妹,随做官的丈夫住在洪州(今江西省南昌市),便想先到洪州躲避一下战乱。她把从北方带出来的两万卷图书、两千卷金石碑帖和各种器物收拾好,派人先送到洪州明诚的妹妹家,自己随身带着几件简单的行李和小件文物前往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准备将几件古物献给皇上。既然朝廷看上了明诚的收藏,不献上几件恐怕是过不了关的。她听说朝廷最近在越州安顿下来了。

十一月份,她赶到越州,但赵构小朝廷又逃到明州(浙江宁波)去了。这时传来了洪州的消息:金人在十一月份攻破洪州,她先期运去的书册文物,已在乱兵中失散了。她也不再去追随朝廷,就在越州租了一间破旧的土房子住下。

房主姓钟,是经营小买卖的,每天挑着货郎担出去卖货。她检点了一下身边的物件,只有唐代诗人李白、杜甫韩愈柳宗元的诗集还在,加上几十幅汉唐石刻的副本、名人书画,和几件周秦小鼎。她把这些东西放在罗筐里,藏在床底下,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就拿出来抚摸查看一遍。

这天晚上,她又去取床下的罗筐。用手一摸,发现少了五个筐子。她大吃一惊,赶紧举着蜡烛,跪在地上查看,原来床底下的那一块墙壁不知什么时候让人给掏了一个洞,罗筐就是从洞口偷出去的。她又生气、又伤心,看着那黑黑的洞口,整整流了一夜的眼泪。

她想:"这房子紧靠着钟家的小院,一定是他们家人挖开墙,把东西偷去了,要想个办法让他们把东西送回来。"于是,她在房门口贴了一张告示,说本人丢失了什么什么东西,如有送还者给予重赏。

果然,没过两天,钟家货郎敲门来了,他嘻嘻地笑着说:"我在街上卖货,见一个小孩子在卖这些东西,我一看和夫人门上告示说的一样,就买回来了。"说着从货担子里拿出一些字画来。

清照明知他在说谎,也不去揭穿,给了他很多的赏钱。货郎"嘻嘻"地笑着说:"谢夫人,那我就告辞了。"清照说:"我一共丢失了五个罗筐的东西,你如果还能帮我找到别的东西,我会加倍赏你的。"

货郎"嘻嘻"地笑着说:"哎呀,丢了的东西能全找回来可就太难了。"

清照哀求他说:"我无依无靠,只有这么一些东西了。这是我丈夫的遗物,我实在不忍心看着这些东西失散了。求你帮帮忙吧。"

"不好办哟,不好办哟。"姓钟的"嘻嘻"地去了。"我要去告官!"清照朝着他的背影愤怒地喊着。告官又能怎么样呢?姓钟的不把其它东西拿出来,一定是卖出去了。这些东西只要落到江湖买卖人手里,就不知要倒几回手,即使官府想查,也难再查到。东晋大画家顾恺之把画卷锁在箱子里,上面加了封条,还是叫人从箱子背后做手脚,把画偷去了。顾恺之也聪明,并不追查,只说他的画是神品,成仙飞到天上去了。

现在,让朋友们羡慕的私人博物馆和藏书馆已经不复存在了,剩下这可怜的一点东西,已不必放在床底下,只摆在床头就行了。在那几十间房子的收藏里,这些东西只能算是极其平常的,但现在却觉得非常非常珍贵。清照整天守着它们,几乎是寸步不离。闲着没事,她就随便翻翻这些书,无意中看到丈夫校书时留下的笔迹。那些红色、黄色的标记把她带回到和平、宁静的岁月。她想起自己与丈夫赛着背古书、互相考典故时的欢乐情景,自己记忆力特别好,比赛常常得胜,得胜了就先吃第一杯茶,那时笑得多开心啊。她又想起他们一同在灯下校书,丈夫回头看她时,她困了也要努力睁大眼睛,显出很有精神的样子,一定要等一根蜡烛燃尽了才肯入睡。丈夫那关切的眼光好像至今还落在她的身上,使她心里暖融融的。夏天,她常常是烧好一锅绿豆汤,加上甘草和冰糖,在井水里冰得凉凉的,给丈夫端上来;到了冬天,就煮红枣银耳汤,在火炉上温着,吃起来又香又滑又热乎。两个人紧靠在一起,心里真快活.…..

她正出神地想着,灯光"啪"地一声爆响,把她从回忆中唤了回来,眼前是四面透风的墙壁,一盏孤灯,把她孤独的身影映在墙上,一颗孤独的心充满又苦又涩的感觉:"唉,如果和明诚能有一个孩子,现在也不至于这么妻凉了。"

已是秋凉时节,大雁在天上排成"人"字形向南飞去。阵阵雁叫,叫声里带着惊寒的滋味。夕阳突然被一片浓云卷去,寒风吹来,夹着毛毛细雨。清照独自坐在窗前,细雨飘到她的脸上,她猛地打了个寒颤,耳边不断传来梧桐叶上滴答的雨声,一阵心酸,直酸到鼻尖上。无穷的思绪在胸中翻腾着,她沉吟片刻,拿起笔来,顺手在纸上写下一首千古传诵的《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

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

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

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在越州住了一年,她实在讨厌那个姓钟的房东,便由越州搬到了杭州。这一年,清照已四十九岁。

清照迁居杭州,身体一天不如一天,虽然有个堂弟在杭州府里做点事,能经常来照顾她,但毕竟有许多不方便。一天,堂弟对清照说:"照姐,你一个人生活,日子过得很冷清,想不想再嫁个人?"

清照说:"我已经做了赵明诚的妻子,不想再嫁别的人了。"

"大文学家范仲淹的母亲还带着范仲淹嫁过人呢,你为什么不能嫁人?"

"我两鬓的头发都白了,还嫁什么人啊。""找个年岁相当的就行了嘛。"

清照以为他只是随便说说,就半开玩笑地说:"谁愿意娶我这个老太婆呀。"

过了几天,堂弟拿来几样东西,一样首饰盒,一样市食盒。首饰盒里装着玉梅、雪柳、金铺翠什么的,全是杭州女子常带的东西。"玉梅"是用白绢作的梅花;"雪柳"是用白绢加金丝线捻成的,毛茸茸、像春柳一样的饰物:"金铺翠"是用鹅毛染上色粘在一起的饰物。清照并不喜欢这类虚虚假假的装饰品,但想到这是杭州的风俗,就不再说什么了。市食盒是杭州现成的送人礼物,里面装着韭菜饼、琥珀软糖、煎七宝姜豉一类市面上常卖的风味小吃,所以杭州人管它叫"市食盒儿"。堂弟说:"这东西不是我买的,而是我的一个同事送的。他叫张汝舟,对照姐挺有意思的。"

从这以后,张汝舟就找上门来,时常给清照送些蔬菜什么的。清照看他对自己很殷勤,便动了心。暗想:"自己年岁这么大了,找一个丈夫不可能像和明诚年轻时那样恩恩爱爱的,张汝舟虽然粗俗了些,但只要能平平安安地过生活也就行了。"

这样,清照便与张汝舟在六月里结了婚。

谁知结婚没几天,清照就发现张汝舟是个骗子。他说他读过书,考过功名,可说起话来常常出丑,而且非常粗野。对清照也不像以前那样殷勤了。

一天,清照把书画拿出来把玩,发现少了一幅唐碑副本,就问张汝舟。

张汝舟正一个人坐在桌子边上喝酒,漫不经心地说:"我把它卖了。"

"啊?"清照一听简直惊呆了,"你怎么可以卖我的东西?"张汝舟蛮不讲理地说:"你嫁给我了,那就是我的东西!""不对!"清照气愤地说:"那是我前夫留下的,不是你的!"

"正因为是你前夫的,才不许你每天摸呀看的。"

"这.…..这是文物!"对这样一个无知的蠢家伙,清照真不知说什么是好。

"是文物又怎么样?"

"你不能瞒着我偷偷给卖掉!"

"现在是我在养活你,你不能只是坐在家里吃闲饭,卖你一张字有什么了不起的?"

"卖到哪里去了?""你管不着!"

清照气得浑身发抖:"你这个骗子!"

张汝舟已喝得两眼发红,他端着酒杯一步步向清照逼来,嘴里说:"你再骂、你再骂,"说着飞起一脚把清照踢倒在地。

清照自幼受父母钟爱,结婚以后明诚也对她非常体贴,哪里见过张汝舟这样野蛮的村夫,她又惊又气,坐在地上半天说不出一句话。

张汝舟把清照踢倒还觉得不解气,又把手中的酒杯狠命摔在她的身边。酒杯在地上弹了一下,破碎了。清照似乎没有听到杯子破碎的声音,只觉得杯中的残酒溅到她的脸上。她怒火中烧,气得简直要爆炸了。"我怎么这样糊涂,下嫁给一个野蛮的村夫。"清照顾不得后悔,只觉得无比屈辱。

既然已经开了头,张汝舟就经常对清照大打出手,清照觉得前途无望,更把明诚留下的遗物当作精神寄托。这天她打开衣箱,一下子看到衣箱里的红丝石砚。这方艳丽的石砚,又唤起了清照对往事的回忆。

记得那是刚刚到青州不久的时候,她与明诚到青州城外的河里划船。那天他们玩得很开心,直到太阳落山的时候才想起回家。往回划的时候,不知怎的迷失了方向,一下子划到了荷花塘里。开始还能东一下,西一下地闯来闯去,后来荷叶越来越密,竟然没有路了。再看身边的荷叶,有的平铺在水面,有的高高地伸向天空,叶子上的露珠晃来晃去,在落日的映照下晶莹闪亮,十分可爱。环顾四周,小船被荷叶团团围住,周围一点声音也没有,好像整个世界只有她和明诚两个人。清照顽皮地大喊了一声,"扑噜噜",几只白鹭鸟被喊声惊起,它们猛地冲出荷叶丛,向远述飞去了。白鹭鸟的出现,反过来也把清照吓了一跳。

他们好不容易退出荷塘,把船划到岸边问路,就在那岸边上,他们意外地看到了一种漂亮的石砚。

卖砚台的老乡向他们介绍说:"这是青州特产红丝砚。比端砚还好呢。呵一口气就能研墨,盛上墨汁可以长时间不干,可好用了。"

他们仔细看那砚台,红色的砚台里就含着细细的黄丝;黄色的砚台里就含着细细的红丝,非常奇妙。

"这种石头叫什么名字呢?"

"叫皮石。把最外面的一层磨去,里面就是这个样子了。"明诚当即买下两块石砚。一块是红砚台里面含黄丝的,另一块是黄砚台里面含红丝的。明诚对清照说:"这红色的你用,黄色的我用。"

清照开玩笑似地说:"那就是我中有你,你中有我。"明诚对她的比喻非常赞赏。

离开青州的时候,因为要带的东西太多,她只把自己这块红色的带出来了,而那块黄色的却毁在战火之中。当时没觉得什么,现在明诚不在了,看着那红色砚石里一道道细细的黄丝,想着从前说过的"我中有你"的话,清照不觉流下泪来,事情竟然被她说中了,现在真是"我中有你"了。明诚,只是在她的心里活着。

想到往日生活的甜蜜,她更加厌恶身边这个粗暴的丈夫。她暗想:"这样下去,我不被打死也要被活活气死。还不如趁旱离开他的好。"于是她写好状子,揭露了张汝舟编造履历,弄虚作假的事。

到了公堂,清照历数张汝舟的种种丑事,并提出要与张汝舟离婚。

公堂主事说:"夫人,你能检举张汝舟,这很好,但不知你是否知道宋朝的法律。妻子检举丈夫,按丈夫自首算,而妻子一方,就算说的全是事实,也要判两年以上的徒刑。这你受得了吗?"

清照坚定地说:"我知道国家的法律,但我宁可坐牢也不能和这个恶人生活在一起。"

于是,这场官司就以张汝舟削职为民、清照入狱而了结。主事读过清照的诗,也知道她的才学,所以对她很客气,并在狱中做了安排。清照入狱后,给在朝中做翰林学士的朋友写了一封求援的信。由于那位朋友的帮助,清照在狱中呆了九天,便出狱了。

从狱中出来,清照又是孤身一人。转眼之间到了元宵节,杭州人家家户户都在做元宵、扎花灯

江南花灯与北方不同,带着水乡的秀气,做工非常精致。最精致的是"无骨灯",所谓"无骨",就是没有一根支架,像个浑圆的琉璃球。这种灯是用白陶土烧制而成的,因为在白陶土里加了牛骨粉,所以烧出来以后是半透明的。做这种灯时,先用白绢缝一个球形的袋子,里面装上小米,把这个球形米袋当作内胎,在袋子外面涂上一薄层白陶泥,一同放到窑里烧烤,烧烤之后,再把里面的"胎"掏出来,这样烧出来的灯就是非常非常薄的一个壳,在蜡烛的映照下非常精美。

还有一种"珠子灯",是用珠子穿起来编成的网,上面还用彩色的珠子织成风景人物,那些人物大都是人们熟悉的历史故事或传说中的角色,什么"桃园三结义"啦、"举案齐,眉"啦,看上去非常有趣。

这里的"羊皮灯"也很新巧,是用羊皮缝制的,皮子上刻出各种人物、动物,染着五彩颜色,被灯里的烛光一照,就像是皮影戏一样。

普通百姓家自制的花灯大多是纸的或绢的,上面或题诗或写谜语,挂出来也很有趣。虽然金兵不断向南侵略,这里还是一片和平景象,也许越是面临战乱,人们越想尽情享受一下这可贵的和平气氛吧。

听着街上的欢声笑语,清照独自一人坐在家中。邻居见她一个人很寂寞,就邀她一同出去看灯,她谢绝了邻居的好意。因为她一点也没有那个心情。一个世代在江南水乡居住的人怎么能理解她失去家园、流落江南的痛苦呢?看着杭州的花灯,她不禁回忆起小时候在汴梁看花灯的情景。那时候她最喜欢元宵节了,到了那天,一定要穿得漂漂亮亮的,让梅香陪着她出去看灯,还一定要让父亲给买一个很大的花灯提在手上。同明诚结婚后,两个人去看灯就更有情味,看到开封府上空的巨龙花灯,宣德楼上挂出来的像两间房子似的巨型灯笼,她觉得非常振奋,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好。现在花灯虽然更精美了,可却没有了那种昂扬向上的气氛。真是"物是人非事事休,袱语泪先流"啊!

隔着竹帘,她看到一队孩子提着灯笼跑过去了,接着又有一队妇女走过,她们头戴"雪柳"、"铺翠",互相拉扯着,笑声就像是一串银铃;不一会儿,又有一个挑元宵担子的人走过,担子一头的小火炉上,煮元宵的锅里正冒出热气,送过来一股元宵的清香。天黑下来了,人们手上的花灯泛出烛光,看着竹帘外一片晃来晃去的光亮,她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是多余的人。

夜渐渐深了,街上的花灯越来越稀少,最后提着小灯照路"扫街"的人也走过去了﹣﹣他们往往能捡到狂欢中人们掉落在街上的金银首饰。城市进入梦乡,只有一盏花灯还静悄悄地挂在天上,那是一轮圆圆的月亮。望着这轮明月,清照的心渐渐恢复了平静。回首大半生走过的道路,有美好的回忆,也有惨痛的经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惨痛的,都算是自己品尝过的生活,都算是属于自己的财富吧。孔圣人说:"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自己恰好就是"知天命"的年纪了,也真觉得生死得失是天意的安排。太阳到了中天,也就表示它要开始偏西;月亮圆了,也就表示它又要亏缺。人生本来就是不圆满的,自己也只好是尽人力、听天命吧。现在用自己的力量可以做到的有什么事呢?只有把《金石录》完成,这算是为明诚、也是为自己了却一桩心愿吧。

花了将近两年的时间,清照在五十一岁那年的秋天,终于把《金石录》这部著作整理出来了。书成之后,她眼含热泪,为《金石录》写了一篇后记。后记记述了他们手中大批文物从聚到散的历史,记述了他们搜集文物、研究文物的艰辛与快乐,记述了他们充满理想的、幸福美好的夫妻生活,也记述了战乱中他们所经受的苦难。她在后记的最后说,

是我福气浅薄,不足以享受这些珍贵的东西呢?还是死者地下有知,舍不得将这些东西留在人间?这三、四十年间,忧患得失经历得实在太多了。然而有"有"的时候,也就有"没有"的时候;有"聚"的时候,也就有"散失"的时候,这是事物的常理。就好像一张弓,有人丢失了它,就有别的人得到它,还有什么可说的呢?所以要这样详细地记载文物的聚散始末,不过是想使后世有雅趣、好古物的君子引以为戒罢了,

书稿刚刚整理好,后记刚刚写完,就传来了金兵要攻打杭州的消息。清照还没有来得及休息一下,就赶紧收拾好书稿行装逃到金华。在这里,她一直躲到第二年春暖花开的时候。

江南的春色,无论走到哪里都是那么美。金华城外有两条清澈的溪水,一条叫东港,一条叫南港。溪水清澈得可以数出水里的游鱼,鸟儿自由地唱歌,花儿尽情地开放,而人的心上却是沉重的忧愁。像这样东奔西跑、东躲西藏的,什么时候才是个头哇?清照怀着满腹心事,写下一首《武陵春》:

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

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肺超舟,

载不动、许多愁。

金兵退走后,清照又回到杭州,在这里孤苦地度过了她的晚年。在她六十四岁的时候,赵明诚的哥哥赵思诚去世了。在她六十七岁的时候,曾经救她出狱的那位翰林学士去世了。皇上(赵构)还是把她手边仅有的《哲宗实录》等珍贵图书要了去,她索性把《金石录》也一同献给朝廷了。

晚年,她非常寂寞,看到邻居一户姓孙的人家有个小姑娘,非常聪明伶俐,便想收那小姑娘作自己的学生,决心把自己所有的学问都传授给她。–﹣大概是从那小姑娘身上看到了自己少年时代的影子吧。可那小姑娘的父亲却说:"一个女孩子家,学好针线就可以了,还学诗干什么?"清照最后连这样一个小小的愿望也落空了。那个小姑娘后来成了大文学家陆游的第二位夫人。

一个非常有才华的女子,带着寂寞、带着忧愁、带着对往事美好的回忆和平静的忏悔,也带着她的才艺和学问悄悄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清照放在床上被贼偷去的文物,有些被当时负责水路运输的朝廷官员吴说在钱塘江边用非常便宜的价钱买了下来;有些后来被抗金名将岳飞的孙子岳珂在京口(今江苏省镇江市)购得;有些一直辗转流传到清朝的皇宫里,但是今天大都很难见到了。唯一可以宽慰后人的是:李清照与赵明诚的共同著作《金石录》终于流传下来了;李清照的词六十首、诗三十三首、文八篇(包括残篇)更是一直为人们所记忆和传诵。

李清照--(六)孤独晚年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zoodoho@qq.com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100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