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起波兰,第一印象总是“亡国次数多”:
第一次是在1795年被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三国瓜分亡国;
▲波兰的第一次亡国
第二次是在1813年,复国不足7年的华沙公国又被沙俄灭亡;
▲拿破仑的帝国(1812年,浅绿色为附庸国)
第三次是在1939年被德国和苏联瓜分。
其实,15至16世纪的波兰也曾是欧洲叱咤风云的强国:不仅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位列欧陆第一,超千万的人口也为其提供了丰富的兵源。
▲波兰立陶宛联邦的最大疆域(1619年)
除此以外,波兰还别具一格实行了“贵族民主制”,不仅在15世纪末就建立了完备的国会制度,还使占人口10%的贵族阶层能够平等参政。
在17世纪之前,波兰东部的俄罗斯、西部的德意志都还处于分裂动荡状态,贵族民主制尚能调和波兰国内大小贵族之间的矛盾,凝聚国力。
再加上与立陶宛的“抱团”联合,波兰因此能够“平独(德)镇露(俄)”,武德充沛。
▲油画《共和的巅峰》描绘1573年波兰选举国王的场景
但形势在17世纪末发生了逆转,波兰主要邻国纷纷实行君主专制,建立强大的王权,加强中央集权。
而此时的波兰却一反常态,将“民主”推向了极端,贵族寡头把持国政,推行“自由否决权”,使中央政府濒于瘫痪,国家一盘散沙,最终被瓜分亡国。
为什么“民主”为何战胜不了“专制”?波兰为何因为“过度民主”而亡国呢?
一、东欧大国的崛起
公元6世纪时,生活在东欧平原上的古斯拉夫人受到日耳曼人大迁移的影响,也开始向东、西、南三个方向迁移。
东、南两支斯拉夫人靠近拜占庭帝国,接受了东正教信仰;而西部斯拉夫人与法兰克帝国毗邻,受到德意志人和罗马教皇影响,逐渐皈依了天主教。
▲斯拉夫部落分布图
公元9至10世纪,西斯拉夫人在奥德河和维斯瓦河流域定居,形成了古波兰部族。
拉丁语中波兰一词“polak”就来源于古斯拉夫语中的“pole”,意为田地、平原,暗示古波兰人居住在地势平坦的中欧平原。
公元10世纪中叶,出身皮雅斯特王朝的梅什科一世统一波兰各部族,创立了波兰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国家——波兰公国。彼时德意志人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不断侵伐波兰,企图将其纳入统治。
▲中世纪时期,斯拉夫和德意志国家分布
在德意志人影响下,波兰人接受了天主教信仰。后继诸王通过兼并周边的西斯拉夫部落的土地,将疆域拓展至今日波兰的规模。
彼时的波兰国土面积约25万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00万,成为斯拉夫部族中的大国。
▲梅什科一世统治时期的波兰疆域
12世纪至14世纪,波兰的地缘环境愈加复杂:
东部: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基辅罗斯已经分裂,反遭异教的立陶宛人侵略;
西部:德意志人的神圣罗马帝国在中欧崛起,不断向西侵占西斯拉夫人的领地;
西北:条顿骑士团侵占了波罗的海沿岸地区,封锁了波兰的入海口,给波兰造成了实质威胁;
▲条顿骑士团,1300年极盛时的势力范围
南部:匈牙利人崛起占据了多瑙河流域的大量土地。
而此时的波兰大贵族势力兴起,国内陷入分裂,东部领地相继被外族侵占。
直到1333年,波兰的卡齐米日大王即位。他对内扶持中小贵族,削弱大贵族,重新统一全国;改革行政及司法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同时鼓励工商业发展,繁荣经济、增强国力。
对外则与匈牙利结盟,与条顿骑士团休战,集中力量向东征伐立陶宛大公国和罗斯诸公国,将国土扩大了一倍。波兰国势中兴。
▲12世纪欧洲各国形势图
可惜好景不长,1370年卡齐米日大王去世,身后无子,贵族们只能从老国王的“远方亲戚”中寻找继承人,王位几经辗转,最后传给了匈牙利国王之女——雅德维加。
女王当政,群臣不服。为了稳定局面,在波兰贵族的力主下,波兰女王雅德维加与立陶宛大公雅盖洛联姻,波兰与立陶宛两国结成联盟。
15世纪的立陶宛还是一个充满野蛮气息的异教国家。它通过侵伐已经衰落的基辅罗斯,占据了今日白俄罗斯、乌克兰东部的大量领土,成为东欧大国。
▲13-15世纪立陶宛大公国的领域
起源于波罗的民族的立陶宛人与波兰人文化差异巨大,本不具备联合的条件。但是面对共同敌人——北部的条顿骑士团、南部的匈牙利王国,两国产生了共同利益。
波兰贵族垂涎于广袤的立陶宛国土,而立陶宛人也希望通过与波兰人的联合,皈依基督教,融入欧洲文化圈。
▲结盟后的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
两国结盟后,于15世纪彻底击败百年宿敌——条顿骑士团,收复了富庶的东部失地,取得波罗的海出海口,还将西普鲁士地区纳入版图。
15世纪的欧洲,神圣罗马帝国已经分崩离析,罗斯诸公国在蒙古人的铁蹄下呻吟,曾经称雄一时的匈牙利王国陷入与奥斯曼土耳其人的苦战中无法自拔。
波兰立陶宛联盟的地缘环境大为改善,国土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为欧洲各国之冠,国内政治清明,经济繁荣,国力臻于鼎盛,被誉为“黄金时代”。
▲波兰立陶宛成为中东欧大国
二、贵族民主的巅峰
波兰在早期国家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贵族文化。波兰贵族又被称为“施拉赫塔”,他们自认为是具有传奇色彩的游牧民族——萨尔玛提亚人的后代,拥有强烈的荣誉感和尚武精神,天生崇尚自由与平等。
这就使得波兰贵族天生就不愿意“屈从于”王权的压迫。为了联合“施拉赫塔”,10至14世纪的波兰国王们只有通过让渡各种权利,“连哄带骗”地争取他们的支持。
▲身着萨尔马提亚风格长袍的波兰贵族
最终导致一种奇怪的现象:波兰王权并没有随着国力增强得到强化,反而不断地向贵族妥协让步。
再加上,国王与贵族“协商一致”的古老传统,议会——这种调和王权与贵族的机构,在13世纪初就如雨后春笋般,在波兰各地出现,成为贵族参与政治的重要平台。根据传统,当议会议政时,整个地区的贵族都会参加讨论,并投票表决。
1493年,波兰国会正式成立,并分成两个院:上议院由国王与大贵族把持,下议院则成了中小贵族的舞台。这些天生浪漫的贵族将手伸进了中央,他们通过国会立法,不断削弱国王权力,把波兰变成了贵族的天堂。
▲16世纪波兰国会举行会议
1569年,波兰贵族主导下,波兰立陶宛两国在卢布林举行会议,正式合并为一国。双方拥立一位君主,选举一个议会,制定一部宪法,成为“联邦”。
此时的立陶宛贵族已经被先进的波兰同化,联邦对“立陶宛大公国”这一概念的认知逐渐消亡,两国融为一体。
▲波兰立陶宛联邦最大疆域
仅仅四年后,雅盖洛王朝绝嗣。波兰国会通过了《亨利条例》,实行自由选王制。《条例》规定波兰国王不再世袭,而是由贵族选举产生,其子女对王位没有继承权。
选举出的国王,未经国会允许不得征收税赋、宣战媾和、任命官员,甚至连婚姻也必须听从国会要求。更有甚者《条例》还规定,当国王违法或损害贵族利益时,贵族有权合法“造反”。
波兰国王与其说是一国之君,更像是一个终身制的“公务员”,徒具虚名。贵族甚至热衷于选举外国人当国王,以便加以控制。
▲波兰国王的王座
此时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已经由君主制转变为贵族民主制,是一个“国王之下的共和国”。
虽然与众不同,但这种贵族民主制在当时无疑是先进的。占总人口比重接近10%的波兰贵族能够平等地参与政治,这在当时世界可谓绝无仅有。
即使与近代早期经历资产阶级革命的英、法等国相比,16世纪的波兰民主参与度也毫不逊色,堪称是中世纪贵族民主的巅峰。
▲1697年波兰立陶宛国王选举
广泛的参与权,平衡了贵族之间的利益,稳定了国内局势。使得联邦得以集中力量对外征伐。
17世纪初,波兰立陶宛联邦向东击败劲敌——沙皇俄国,试图将其纳入联邦,甚至一度占领莫斯科。
1621年联邦在霍腾战役中成功抵挡住土耳其人的攻势,保卫了基督教在东南欧的势力。此时联邦国势达到极盛,成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强大力量。
但是联邦的强大是建立在国内贵族脆弱的平衡,以及俄罗斯、普鲁士、奥地利等周边邻国尚未集中国力的基础之上。
进入17世纪中叶,自由否决权的实施,将波兰的民主推向了极端,大贵族趁机把持国政,贵族民主制走向衰落。对之后百年间的波兰国运产生巨大影响。
三、荒唐的自由否决权
在17世纪中期,波兰周边的地缘局势发生改变,沙俄借助自由选王制的弊端控制波兰政府。
而自由否决权的实施,则使波兰的民主彻底陷入混乱,导致政府行政瘫痪,中央权力瓦解。
▲16至17世纪部分波兰大贵族在国内的地产分布图
沙皇俄国在经历彼得大帝的近代化改造后,建立起强大的皇权和中央权力,在国力大增的同时,具有强烈的侵略欲望,成为波兰最危险的敌人。
17世纪晚期,俄国利用波兰自由选王制中,允许外国人参选国王的弊端,扶持代理人登上波兰王位。
又收买波兰国会议员,控制波兰内政,在18世纪初,俄国大使甚至能够以非正式的身份主持波兰国会。昔日强盛的波兰立陶宛联邦实际上已经沦为俄国的附庸国。
1652年,大贵族援引“一切贵族平等”的原则要求国会实行“自由否决权”。从此以后,国会要想通过议案,必须经过全体议员一致同意;只要有一票反对,议案便无法通过。此举虽遭到多数议员的谴责,但国会最终同意了这一原则。
▲波兰立陶宛联邦上议院会议厅
这种荒唐的制度固执地认为“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是对自由、平等的侵犯,因而固守“一致通过”原则。
早期的自由否决权仅限于否决单项议案,但在17世纪中叶起,国会会议的所有法案被视为是一个整体,任一次否决都会自动导致所有先前获得通过的法案被驳回。
起初持有异见的议员还能顾全大局,常常被说服撤回他的否决。但之后,波兰大贵族为了实行掌控国政,弱化中央权力,自由否决权被严重滥用。
1652年至1764年间,波兰国会召开了71次会议,竟然中断了42次,其中绝大部分是因自由否决权导致的。
17世纪后期,这种表决制度由中央传入地方,导致地方议会也出现了大规模非正常中断的现象。
原本依托于议会政治的贵族民主制已显出久议不决、互相掣肘、效率低下等弊端,而自由否决权的实行,使联邦陷于“极端民主”的泥沼之中。
自由否决权使波兰的贵族民主制走向极端化,过度“民主”又无法“集中”,造成实质上的无政府状态。此时的波兰中央权力濒于瓦解,地方贵族分裂割据,内忧外患,危机四伏。
▲18世纪波兰立陶宛上层大贵族
17世纪时,波兰立陶宛的地缘环境尚好:
东面,俄罗斯人正与瑞典和土耳其人争夺出海口,无暇西顾;
西面,勃兰登堡选帝侯还在伺机吞并德意志小邦,企图将东普鲁士纳入版图;
南面,老对手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城下被击败,而奥地利人则陷入三十年战争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周边邻国还没有完成力量整合,这给已经衰落的联邦带来了近一个世纪的和平。
但转眼来到18世纪时,情况则发生了彻底改变,中央集权的绝对君主国成为欧陆列强的标配政体,波兰周边的俄、普、奥三国先后完成了最初的近代化变革,拥有强大的集权体制和军力,弱小、落后且分裂的波兰立陶宛联邦成了列强俎上之肉,只待瓜分豆剖。
四、迟到的改革与波兰的灭亡
18世纪波兰立陶宛联邦的外部环境进一步恶化。
东部的沙皇俄国,在叶卡捷琳娜女皇的统治下,已经成为地跨欧亚的强大帝国,并且拥有强烈的扩张欲望。
西部的普鲁士王国,在腓特烈大王带领下蚕食了西里西亚,国力大增,尚武好战。
南部新兴的奥地利国家在特蕾莎女皇统治下,将庞大且分散的领地整合在一起,初步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成为中欧的强大力量。
▲18世纪初波兰立陶宛联邦周边地缘形势
1764年叶卡捷琳娜女皇的情夫——波兰贵族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都在俄国的支持下当选为波兰立陶宛国王。没想到,这位具有很深“俄国背景”的波兰国王却力图推行改革,限制贵族权力,重新振兴波兰。
斯坦尼斯瓦夫采取分化大贵族,争取小贵族的策略。他先建立了一所“骑士学校”,培养军事将领和行政人才;组建专门的外交部门,向邻国派遣常驻外交使节;试图削弱地方军事首领的力量,将军权收归中央。
1766年国王更是试图直接推动国会废除延续百余年的“自由否决权”,从根本上改革国家体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强中央权力。
▲1764年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都当选波兰国王
这些举动在国内外引起了轩然大波。国内大贵族极力反对改革,他们在东南部小城巴尔集会,结成“巴尔联盟”举兵叛乱。国外,俄国也不愿意波兰改革成功,恢复强大。
因此强令大使施压,终止了改革。斯坦尼斯瓦夫无力应对贵族叛乱,只能再次依靠俄国出兵镇压巴尔联盟,造成“引狼入室”。
1772年,俄国伙同普鲁士、奥地利出兵第一次瓜分波兰。波兰立陶宛联邦失去了30%的国土(21万平方公里)和三分之一的人口(超过400万人)。
▲第一次瓜分波兰的漫画
第一次瓜分惊醒了波兰有识之士,他们积极响应改革主张,力图救亡图存。1788年,俄国陷入与瑞典、土耳其的战争中,无力西顾。波兰趁着无外力干涉的时机,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1792年,波兰国会制定了具有鲜明改革色彩和进步性的《五三宪法》,明确废除自由选王制和自由否决权,确立三权分立的中央体制,加强王权和中央集权,提升新兴资产阶级地位,减轻农奴剥削,缓和国内矛盾。同时国会决定一支兵额10万的常备军,增强国防力量。
▲波兰国会通过《五三宪法》
可惜这次“中兴波兰”的努力,再次在国内外敌人的围攻下宣告失败。反对宪法改革的国内大贵族再次结成联盟,为了维护贵族的“黄金自由”,他们不惜投靠俄国,发动叛乱。
而厉行专制制度的沙皇俄国和普鲁士王国,既不愿意看到波兰改革成功,也出于对宪法政治的厌恶,于1793年再次出兵镇压改革,第二次瓜分波兰。
波兰立陶宛联邦再次失去了30余万平方公里国土和300万人口,成了仅剩22万平方公里,人口仅340万的小国,再也无力对抗列强。
▲三次瓜分波兰形势图
经过此劫,波兰国王斯坦尼斯瓦夫完全丧失斗志,背叛了宪法改革派,彻底成为俄国人的傀儡。但波兰人民不愿坐看国家灭亡,汇聚在科希丘什科等波兰爱国将领旗下,发动武装起义,抗击侵略者。
最终引起俄、普、奥三国于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兰。至此立国七百余年的波兰彻底灭亡。
▲1794年波兰民族英雄科希丘什科宣誓保卫波兰
波兰在沉沦123年后,最终于一战后的1918年复国。但是此时的波兰处于苏联和德国两大强国的包围之中,地缘环境更加恶劣,只能沦为小国,在二战中再次被瓜分,战后又被纳入苏联阵营,直到苏东剧变后,才赢得一丝喘息之机。
▲一战后波兰复国
由此可见,波兰被贵族民主“伤害的”不可谓不深。
纵观波兰发展史,可谓“成也民主、败也民主”。以此观之,实行一种制度必要符合具体的国情,即便是“民主制度”,过于超前也会适得其反。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310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