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今天我们多用作姓,但从字源来看,这个字也比较复杂,下面就来分别看下。
说文解字
在《说文解字》中,将“蔡”解释为“艸也”,就是一种野草。“艸”即为“草”,也就是“草字头”。
声旁为“祭”,关于这个字昨天已经解释,详见《有趣的汉字之“察”88》。还是同样的问题,如果只是声旁,按《说文》注音为jì,似乎和蔡离得有点远,那么是否也表祭祀之意呢?这个疑问我们暂且先放一下。
此为《说文》中的籀文和古文。《说文》的伟大之处之一就在于收录了小篆出现以前的古文、籀文等,让古文字得以保存和传承。
蔡国与蔡氏
在古代文献中,其实很少使用其作为“野草”的本意,多用于姓氏。
周文王和正妻太姒共生了10个儿子,其中:
长子伯邑考被纣王烹杀;
次子姬发为周武王,周朝的开创者;
第四子为周公旦,贾谊的评价“黄帝之后,孔子之前,于中国有大关系者,周公一人而已”足见其丰功伟绩;
第五子为蔡叔,姓姬,名度。武王克商后封于蔡,即今河南上蔡,世称蔡叔度。蔡国的势力范围在今豫皖交界一带。
商朝始祖契为帝喾和简狄之子,而周朝始祖弃为帝喾和姜嫄之子,所以他们为同一个祖先。我们熟知的商朝的故事结束于商纣王,以为后嗣(至少是宗室)从此断绝,实则不然。武王克商后,按照上古时期的规矩,对前朝遗民并没有赶尽杀绝,而是采取了诸多安置措施,“以殷治殷,分而治之”就是其中之一。
武王将殷墟一带封给纣王之子武庚,使其供奉宗庙,祭祀祖先。当然,这种事情谁碰上都不会完全放心,所以武王又把自己的三个弟弟管叔、蔡叔和霍叔分别封于殷都附近以监视武庚,即为“三监”。
本以为万无一失,但武王克商后不久便去世,成王年幼,周公旦为摄政。这就引起了管叔、蔡叔和霍叔及其他兄弟的猜忌,武庚见机联合他们发动叛乱(一说为“三监”挟持武庚叛乱,关于“三监之乱”史上有多种记载,不再详细探讨)。于是周公东征,武庚被诛,管叔被杀,蔡叔被流放,霍叔被废为庶民,“三监之乱”被平定。
蔡叔度虽如此,但他的儿子姬胡却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没有和父亲同流合污。于是在蔡叔死在流放之地后,周公旦将其续封蔡国,其子孙就以蔡为氏。这是蔡姓中姬姓来源。此外还有姞姓和少数民族改姓。
蔡国于公元前447年为楚国所灭,但出土文物中的铭文又使消失的蔡国出现在世人面前。
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看到一款鸟篆体字形,写得真是好看,标注为蔡侯产(即蔡声侯)剑铭文。虽然水平有限,但我还是忍不住临摹了一下:
但并未查到有这一款铭文的蔡侯产剑图片资料,只找到一个拓片: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蔡侯产剑应该出土了3把,但查到的蔡侯产剑的图片资料都是铭文为“蔡侯产作畏剑”的那一把,铭文仍然清晰可见,也是“蔡”的另一款鸟篆体字形,非常精美:
注: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未完待续。
参考:
创业项目群,学习操作 18个小项目,添加 微信:923199819 备注:小项目!
如若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zodoho.com/68279.html